然而,这件事并没有就此平息。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对此事发表看法,支持蒙恬和李斯的大臣各执一词,形成了两派。一时间,朝堂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赵高在一旁暗自观察着局势,心中窃喜。他觉得这是一个扩大宦官集团影响力的好机会。于是,他在林宇耳边煽风点火,说道:“陛下,如今朝堂如此混乱,皆是因为各方势力争斗不休。陛下应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打压那些不服从陛下改革的势力,以正朝纲。”
林宇心中一动,赵高的话提醒了他。他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进一步加强权力制衡的契机。
林宇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平衡各方势力,重塑权力格局。
他首先对此次选拔事件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深入审查,发现确实有部分文官在背后操纵,企图安插反对改革的人进入朝堂。林宇毫不留情地对这些文官进行了惩处,有的被罢官,有的被流放,以儆效尤。此举让文官集团受到了沉重打击,也向朝堂众人表明了他推行改革的决心。
但林宇也明白,不能一味打压文官集团。他随后又选拔了一批真正有才能且支持改革的文官,充实到朝堂各个重要职位,以保证文官集团能够正常运转,同时也确保改革政策能够顺利推行。
对于武将集团,林宇为了安抚他们,提升了蒙恬等几位主要将领的爵位和待遇,表彰他们在军事上的功绩。同时,林宇也与蒙恬等武将进行了深入沟通,强调国家的稳定离不开文臣武将的共同努力,希望他们能够以大局为重,与文官集团相互配合。
在处理完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的矛盾后,林宇开始着手对宦官集团进行限制。他虽然利用赵高获取了不少信息,但也深知宦官权力过大的危害。林宇下令明确宦官的职责范围,严禁他们干涉朝政决策,对违反规定的宦官严惩不贷。赵高见状,心中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收敛自己的行为。
此外,林宇还进一步强化了御史大夫的权力,使其成为平衡各方势力的重要力量。但为了防止御史大夫权力过大,林宇设立了一个由不同势力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对御史大夫的监察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其公正执法。
经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朝堂上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暂时的缓和,权力格局也得到了重塑。文官集团、武将集团和宦官集团都在林宇的巧妙制衡下,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为大秦的稳定和发展共同努力。而林宇通过这次权力博弈,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皇权,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和治理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场权力制衡的棋局中,林宇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果断,成功地驾驭了各方势力,让大秦这艘巨轮在波涛汹涌的政治海洋中继续稳步前行。然而,他也深知,权力的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未来还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变数,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调整策略,才能确保大秦帝国的长治久安。
在成功重塑朝堂权力格局后,林宇将目光投向了地方。他深知,地方治理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根基,而权力制衡在地方同样至关重要。
大秦疆域辽阔,地方势力错综复杂。各地郡守、县令手握一方大权,其中不乏一些与朝堂势力相互勾结的人。林宇担心这些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影响国家政令的推行。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实现权力制衡,林宇决定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改革。
林宇下旨,在各郡县设立监察御史一职。这些监察御史直接对中央御史大夫负责,不受地方官员管辖。他们的职责是监督地方官员的施政行为,包括是否公正执法、有无贪污腐败、是否切实执行朝廷政策等。为了保证监察御史能够有效履行职责,林宇赋予他们直接向皇帝奏报的权力。
“陛下,此举虽能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但监察御史权力过大,若与地方势力勾结,反而会适得其反。”有大臣提出担忧。
林宇微微一笑,说道:“朕自然考虑到了这一点。监察御史的人选,朕会严格筛选,挑选那些清正廉洁、忠诚于朝廷之人。同时,每隔一段时间,监察御史便会进行轮换,防止他们在一地生根,与地方势力形成利益共同体。”
除了设立监察御史,林宇还对地方官员的任命制度进行了调整。以往,地方官员的任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豪强大族的影响。林宇决定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员任命的直接掌控,规定郡守、县令等重要职位的任命必须经过皇帝亲自审核。在选拔标准上,除了考量官员的能力和政绩,还注重其与各方势力的关系,避免地方官员成为某一方势力在地方的代言人。
在经济方面,林宇为了削弱地方豪强大族对地方经济的控制,推行了统一的赋税制度和商业管理政策。以往,一些地方豪强大族通过隐瞒土地、偷税漏税等手段积累财富,同时垄断当地商业,欺压百姓。林宇下令清查土地,核实赋税,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对于商业活动,朝廷设立专门的市场管理机构,统一规范市场秩序,打破地方豪强大族的商业垄断。
这些举措在地方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地方豪强大族试图抵制,但在朝廷的强硬态度和监察御史的严密监督下,他们的反抗显得无力。地方官员也感受到了来自中央的压力,不得不更加谨慎地履行职责,切实执行朝廷政策。权力制衡的理念开始在地方落地生根,地方治理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有序化。
权力制衡不仅体现在朝堂和地方行政上,在军事布局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林宇深知,军队是国家的基石,若军队权力失衡,将对国家的稳定造成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