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西度从内袋掏出一张折叠的图纸,缓缓展开。上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框图,标注着"多频段同步传输"、"自适应调制解调"等术语。"想象一下,教授。手机不仅能通话,还能实时传输图像、视频,甚至进行远程医疗诊断..."
列别捷夫的眼睛在图纸和卓西度之间来回移动:"你到底是商人还是疯子?"
"都是。"卓西度微笑,"中国有句古话:'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办公室里的谈话持续到深夜。当卓西度最终冒雪离开时,口袋里已经多了一份列别捷夫亲笔签名的意向书,以及十七个他最得意门生的名单。
---
1992年1月18日,深圳卓氏研究院。
林子豪盯着眼前这个身高近两米的乌克兰大汉,对方正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咆哮:"你们这个滤波器设计完全错误!军用标准不是这样!"
"但这是手机,不是坦克电台!"林子豪不甘示弱地拍着桌子,"要考虑功耗和体积!"
实验室另一头,卓西度和列别捷夫站在白板前,对身后的争吵充耳不闻。白板上画满了数学公式和信号流程图。
"所以你的想法是,"列别捷夫用红色记号笔圈出一个公式,"在保持GSM兼容性的同时,预留CDMA的扩展接口?"
卓西度点头:"就像一条双向车道,随时可以拓宽成四车道。我们暂时叫它'GSM+'。"
"大胆的想法。"老人皱眉,"但需要完全重新设计基带处理器。而且..."他突然压低声音,"你需要更好的半导体工艺,0.35微米以下。"
"中科院微电子所已经在研发0.5微米工艺了。"卓西度同样低声回应,"但我们需要您的团队在算法上突破,弥补制程上的差距。"
一声玻璃破碎的脆响打断了两人的谈话。实验室那头,一个乌克兰工程师和中国技术员因为争论而碰翻了试剂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够了!"卓西度提高音量,"伊万,王工,你们俩去仓库整理器材冷静一下。其他人继续工作。"
列别捷夫摇头苦笑:"苏联时代我们也是这样,不同设计局的人经常为技术路线打架。"他望向窗外深圳的高楼大厦,"但至少你们这里不用担心明天就没有面包和黄油。"
当天晚上,韦国强在员工食堂搞了个"中乌友谊晚宴",特意从哈尔滨请来会做俄餐的厨师,还准备了几箱伏特加。酒过三巡,原本剑拔弩张的两国工程师开始勾肩搭背,用蹩脚的英语和手势交流技术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