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成就功夫的基石,逐一开发好每个关节,使筋骨能够崩弹,当所有的大关节开发好了,我们再整合,一部强大的“人体机器”就出现了!
历代功夫的盘练,都是以基本功为核心,所谓的基本功,不是压肩,拉胯,压腿,踢腿……而是“筋骨”的训练,让每个关节装上一个“弹簧”,是我们最需要做的。
中国拳种繁多,每种拳都有其擅长,被历史丢失的,就是使“攻击力”斗增的“基础训练”,所以说传统拳不缺少技术,需要的是为她加上一对翅膀!
“胯与脊”是主宰人体运动的顶梁柱,人体的运动构架主要来自于这两者,是运动的核心。
“胯与脊”之间有着特殊的生理连接,既可以独立运动,又可以联合发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胯”主横向的劲力,“脊”主纵向的劲力,两者合成“螺旋劲”。
要使胯的运动跟脊柱的劲力相整合,关键在于“命门”,说到这个穴位,大家一定觉得非常神秘,充满幻想。
所谓“命门后顶”,“两肾后逼”,其实质是调整“腰椎”段的状态,使“腰椎”后移,令整个脊柱成“弓”,与“胯”一起,变成一张“大弓”,此时则可以借助“胯”动来主宰脊柱崩弹的时机,说到底,“胯”实际上是“脊柱”发动的根源!
练拳时主“松”还是主“紧”,还是“松紧变化”呢?“松”是松的肌肉,“紧”是紧的大筋,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可能又同时存在,或者说,我们在练习“大筋”时,忽略肌肉的存在,只在意“关节的开合,大筋的崩弹”。
反之,如果我们将“关节”放松,那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呢?那就如同一幢没有“钢筋”的房子,摇摇欲坠,更别谈发劲了。
如果我们可以在“撑筋拔骨”的基础上,做到“以意领劲”,这又到了另一个层次,可以达到“化”境,所谓“一羽不能加”,丝毫的外来影响,都可以做到自动化的“开弓放箭”,在这样的状态下,从外表来看,人又是“松”的,所以说,“松与紧”并不是绝对的,只是客观存在着!
当我们能够用身体发劲,尤其是“脊柱”发劲的时候,要避免“震头”,或者说“力上头”,打多了会有晕噘感,此时要注意“气不过喉”。
其实跟“气”没有关系,气也到不了头部,关键问题在于“劲力引导”,所谓“引导”,我们在发劲的瞬间,如果能够“压肩、合肩夹肘”,劲力顺肩而出,直达手梢节,则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打击。
劲力的发放如水管通道中的水流,堵住一个口,则顺势而行,由其它出口涌出。我们在讲述劲力的时候,用“管道论”同样可以说明问题。
当我们将一个管道的“口子”堵住,管道内的压力不断增大,水压驱使推开堵塞物,喷射而出,这就是我们所求的“劲力”。
“压肩、磨臂、扣肩、合肘、磨胫”……则是“堵塞物”,是产生“劲力”的前提。所以练拳时,“阻与发”是不相矛盾的,是一对随影而行的伙伴!
【在意不在力】“在意不在力”,粗一看,似乎要我们将肌肉全部放松,用意念去引导的意思,实际上用意是一个产生“阻力”的过程,我们练就“身备五弓”,就必须要懂得如何去“开弓”,这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