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大明:朱重八的六岁小皇叔 > 第215章 互相融合(第4页)

第215章 互相融合(第4页)

他算到“螺钿镜一面换青瓷碗十个”时,算珠突然卡住了——那面镜正是扶桑逃兵带来的,此刻正被波斯商人借去照着清点香料,镜沿的螺钿映着胡椒的金斑,倒像是谁在镜上撒了把星星。

“原来账还能这么算。”板垣摸着算珠笑,指尖的“度”字光纹突然分出细枝,缠上旁边堆着的扶桑度量衡竹简,那些刻着陌生刻度的竹片竟泛起微光。

与唐尺的光纹慢慢对齐,像两个久别重逢的人在比量身高。

老兵醒后就带着人修船,把货箱垒的墙拆了,木料全用去补“拓海号”的船底。

他敲钉子时总对着船板说话:“太郎啊,你看这船又结实了,等下次见着你家小子,咱再同修一次。”说罢往缝隙里塞了把稻粟混种的种子,“让它们在船底发芽,长出的根须能把木板粘得更牢。”

海风穿过船板的孔洞,发出呜呜的响,像有人在远处应和。

智海在“同庆”楼的废墟上搭了间小茶室,用烧焦的梁柱做桌腿,断碑的碎石垒成灶台。

第一壶茶煮的是长安的春茶混扶桑的抹茶,沸水冲下去时,茶叶在水里翻卷,竟凑出个“和”字的形状。

他刚倒出茶汤,就见那艘挂着半面锦缎的扶桑货船靠了岸,戴斗笠的女子捧着个木盒走进来,打开时里面是些织锦工具,针是唐式的三棱针,线轴却刻着扶桑的海浪纹。

“我娘说,当年教她织锦的唐女,总在针眼里穿两根线,一根蚕丝一根木棉。”

女子说话时带着长安口音,“她说线要缠在一起才结实,就像海和岸,看着分开,潮起潮落时早缠成一团了。”

她指着茶室的窗棂,晨光正透过窗格在地上拼出“共”字,横画用的是唐的直线,竖画却是扶桑的曲线,歪歪扭扭的,倒比端正的字更让人心里暖和。

老舵手从广州湾回来了,带回的消息比货还多。

“那边的黑浪军早散了大半,有老兵带着甲士去开荒地,种的稻子一半是长安种,一半是扶桑种。”

“还有人把‘征’字旗拆了,布帛拿去做船帆,说这样航行时能听见唐人的号子。”

他指着货舱里的新货,“你看这瓷器,碗沿是唐的莲花纹,碗底却画着扶桑的海浪,烧窑的老师傅说,窑火里混了两国的柴,烧出来的釉色才这么亮。”

卸货时出了桩趣事:扶桑货船的船工搬青瓷碗,唐的脚夫递过去时说“小心”,对方回了句“请”,两个词混在海风里,竟像句完整的话。

有个年轻脚夫突然笑起来:“原来他们说‘请’,跟咱们说‘请’时嘴角翘的弧度都一样。”

智海的茶室渐渐热闹起来,波斯商人用扶桑漆补香料盒,天竺僧侣借唐的毛笔抄经,扶桑女子教阿雪用木棉线绣花,绣到一半又改成唐的缠枝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