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莫负好时光 > (55)闻道(下)(第3页)

(55)闻道(下)(第3页)

然此时他站起,神色淡然,虽紧张却无畏怯之色。他不是擅辞令之人,从未在这类辩议中出风头。但今日,不知为何,他竟站了出来。

他先望向李嵩,微微拱手:“学生斗胆开言。”

然后转头看向梁鹤铮,声音不高不低,却有力而温和,如风过松林,有声不张扬:“明王世子说得对,若无兵,江山怎守?可我也想问一句——兵马开道之后,城里的百姓呢?是将军日日巡城,还是得有人丈田、派粮、教人识字?边疆打仗,兵卒浴血,可战后百姓要吃饭,要安居,要活下去。若无人治事安民,士兵打下再多城池,也撑不起一个太平天下。兵能守土,却不能种地;能平乱,却难教书。”

梁鹤铮忽然眯起眼,方才的倨傲化作鹰隼般的审视。

温钧野说罢,未急着坐下,而是转头看向唐珏,语声不重,却沉着笃定:“唐公子说文治可化万民,这也不错。但我曾随家兄至西北边镇,看过战后城南村,路断壁塌,瓦砾堆中尚有断骨白骨,老小无依,炊烟不起。人若都没命了,哪听得进《诗》《书》?”

话一出口,唐珏微怔,似未曾料到温钧野会直言至此。

温钧野顿了一下,像是在斟酌用字,过了片刻才继续开口:“我以为——打天下靠武,守天下靠文。武是刀,文是鞘。无刀,何以开路?无鞘,则刀伤己身。”

他这番话没有书生的华丽辞藻,却句句落地。

温钧野说完,拱手退下,面色平静。

李嵩静默良久,忽而开口,声音里带着些难辨的意味:“你这‘刀与鞘’之喻,何处所闻?”

温钧野摇头:“学生没在哪儿听过,是我前些年见家父练刀时偶有所感。他老人家说——刀快易断,要养,要护,才久用不损。”

他语气很轻,却透着少年人未经雕饰的真诚。

那年他不过十一岁,与父亲在雪夜中观刀对影。炉火下,温如飞指着刀刃发出的冷光说:“钧野,你瞧,这东西用得久,最是怕快——太快的刀,人还没用,它就断了。”

父亲说他顽劣,但其实这些话,他一直记在心里。

堂中一时沉静。

忽有一人轻笑出声,声音虽低,却含着些许调侃:“刀是刀,鞘是鞘,你这三公子倒像是说文人只配藏在鞘里,不见血光?”

话未落,堂中几位年轻子弟便哧哧笑了起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