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65章 明斯克的口袋(第4页)

第65章 明斯克的口袋(第4页)

就在6月22日德军发起进攻的同一天,罗马尼亚军队就打着“解放失地”、“反布尔什维克十字军”的旗号,紧跟着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步伐,越过普鲁特河,向苏联境内的比萨拉比亚和乌克兰南部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他们不仅想收回失地,还希望能从苏联的“尸体”上多分一杯羹。

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其他轴心国的小兄弟们,也纷纷派兵加入了这场对苏“圣战”。 一时间,苏联在西部和西北、西南方向,几乎是四面楚歌,陷入了多线作战的极其不利的战略态势之中。曾经那个试图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来“祸水西引”、坐山观虎斗的斯大林,现在不得不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镜头再次回到明斯克那个巨大的“口袋”里。几十万被合围的红军将士,在失去了统一指挥、弹尽粮绝、与后方完全隔绝的情况下,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放弃抵抗。许多部队的指挥官和政工干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然试图组织部队向东突围,希望能冲出德军的包围圈,与主力会合。

突围的过程,是极其惨烈和悲壮的。他们要在德军飞机、坦克、大炮的轮番轰炸和追剿下,在森林、沼泽和敌占区中艰难跋涉。白天躲藏,夜晚行军。没有地图,就靠着太阳和星辰辨认方向;没有粮食,就吃树皮、草根,甚至煮皮带充饥;没有干净的水,就喝那些散发着腐臭味的沼泽水和弹坑里的积水。

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被打散的红军士兵们,三五成群,互相搀扶,艰难地向着东方前进。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很多人身上还带着伤。夜晚,森林里常常能听到他们互相呼唤同伴、或者询问方向的微弱声音,那声音里充满了疲惫、绝望,但也夹杂着一丝丝求生的渴望。

然而,德军的包围圈收得越来越紧。德国士兵对这些试图突围的苏军,也表现出了极其残酷的一面。很多放下武器、选择投降的红军士兵,遭到了德军士兵的肆意虐待和屠杀。在一些德国士兵的日记和回忆录中,甚至出现了“他们根本不是士兵,他们是牲口,可以直接枪毙”这样的言论。在纳粹的种族主义宣传和“灭绝战争”的指导思想下,东线战场的残酷性,从一开始就远超西线。

最终,只有极少数幸运的、意志极其坚强的红军士兵(大概7-9万),历经千辛万苦,才成功地从这个“活人墓穴”中逃了出来。他们带回来的,是关于这场灾难性失败的惨痛消息,以及对德军“闪电战”威力的切身体会。而更多的红军将士,则永远地倒在了那片白俄罗斯的土地上,或者成为了德军的俘虏,等待着他们的是更加悲惨的命运。 大量的红军伤员、后勤人员以及宝贵的武器装备和技术器材,都被遗弃在了包围圈内,成为了德军的战利品。

就在明斯克陷落、局势万分危急的时候,斯大林曾与刚刚被他从远东召回、临危受命参与最高军事指挥的朱可夫有过一次深夜密谈。在那间烟雾缭绕的办公室里,斯大林叼着他那标志性的烟斗,对着墙上巨大的苏联地图,沉默了很久。然后,他用低沉的语调,对朱可夫(也像是在自言自语)说道:“德国人来得确实很快,很凶猛。但俄国的土地太大了,冬天也太冷了……他们来得快,也许,回不去呢?” 这句话,或许带有一点自我安慰的成分,但也隐约透露出斯大林内心深处那股尚未被完全摧垮的韧性和对持久战的某种模糊预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可夫则更为冷静和务实。他向斯大林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红军在战术、指挥和装备上的种种缺陷,并建议必须立刻放弃那种死守边境、处处设防的错误战略,转而采取纵深防御,利用苏联广阔的国土空间来消耗敌人,争取时间,集结后备力量,在关键的战略方向上与敌人进行决战。他还建议,应该立刻在莫斯科接近地设立几道坚固的防御地带,作为反击的战略支撑点。

对于朱可夫这些在当时听起来颇有些“泄气”和“消极”(主要是听到要后退)的建议,斯大林一开始并没有完全采纳,甚至一度有所搁置。他可能还对红军能够通过局部反击来扭转战局抱有一丝幻想,或者说,他还不愿意在战争刚刚开始就承认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战略退却。但朱可夫的这些思考,无疑也对斯大林后来的战略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损失惨重,但苏联庞大的战争机器,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之后,也开始慢慢地、但却是坚定地发动起来。成千上万的工厂,正在夜以继日地从西部危险地带,向着乌拉尔山以东、向着西伯利亚的腹地进行着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战略转移,他们要在新的地方重新扎根,为前线生产武器弹药。无数的苏联男女,响应国家的号召,走上生产岗位,或者拿起武器,加入到保卫祖国的行列中去。

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颗闪耀的红星,虽然在德国飞机的轰炸声中剧烈晃动,但它并没有坠落!

比亚韦斯托克和明斯克的陷落,只是这场漫长而残酷的战争的开始。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下一个目标,将是通往莫斯科的战略要地——斯摩棱斯克。苏联的“第一道战略堤坝”,能否在斯摩棱斯克成功构筑起来?历史,将很快给出答案。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