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初期的列宁格勒,立刻就陷入了地狱般的困境。
首先是粮食!战争爆发前,列宁格勒作为一座拥有三百万人口的特大工业城市,其粮食和燃料供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外地输入。现在,所有的陆路交通都被切断,城内储备的粮食迅速见底。
从9月份开始,市政府被迫实行严格的粮食配给制度。最初,工人的面包配给量可能还有每天三四百克,职员和家属则更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越来越少,配给标准也一降再降。到了10月、11月最困难的时候,一个没有工作的普通市民,每天能领到的面包,只有区区125克!那是什么概念?也就相当于两三片薄薄的切片面包!而且,这还不是我们现在吃的那种松软香甜、加了黄油和糖的白面包,而是用掺杂了各种杂粮(比如麸皮、木屑、甚至墙纸粉!)的黑面粉烤出来的、又黑又硬、让人难以下咽!对于很多体力劳动者,比如在前线作战的士兵和在工厂里坚持生产的工人来说,每天能领到的面包,也仅仅只有250克左右,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繁重体力消耗的需要。
在那个时候的列宁格勒,人们最害怕也是最恐怖的,可能已经不是德国人的炮弹和炸弹哪一天会掉在自己头上,而是害怕把那张薄薄的、关系到全家人生死的粮票给弄丢了!因为一旦没了粮票,就意味着彻底断了活路。
除了饥饿,还有无休止的炮击和轰炸。德国人的远程大炮,日夜不停地向城内倾泻着炮弹。德国空军的飞机,也几乎天天光顾,对城市的工厂、电站、居民区、甚至医院和学校进行狂轰滥滥。爆炸声、火光、浓烟和刺耳的防空警报声,成了列宁格勒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即使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列宁格勒的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团结、坚韧和牺牲精神。
成千上万的市民,包括学生、工人、知识分子、艺术家,甚至老人和孩子,都自发地组织起来,加入到保卫城市的行列中去。年轻的学生们,放弃了课本,拿起铁锹和步枪,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挖掘反坦克壕,修筑街垒和火力点,准备与敌人进行巷战。工厂的工人们,在饥饿和轰炸的威胁下,依然坚守在生产岗位上,为前线生产武器弹药。
文艺界的人士们,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鼓舞着军民的斗志。着名的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就是在围城期间,在饥饿和炮火声中,创作出了他那部不朽的《第七交响曲》(又名《列宁格勒交响曲》)。这部充满了悲愤、抗争和对胜利的渴望的交响巨作,后来通过广播传遍了整个苏联乃至全世界,成为了列宁格勒不屈精神的最强音。而指挥家卡尔·伊里奇·埃利亚斯贝格(并非用户之前提到的卡拉扬),更是在1942年8月,在城市被围困得最艰苦的时刻,组织了一场由饥饿瘦弱的乐手们组成的交响乐团,在炮火声中,奇迹般地完整演奏了这部伟大的交响曲!那场音乐会,通过广播向全世界直播,其带来的精神震撼和鼓舞,是任何武器都无法比拟的。
当然,在官方宣传的英雄主义背后,也隐藏着无数普通市民难以言说的苦难和挣扎。为了换取一点点能够果腹的食物,一些曾经体面的市民,也不得不放下尊严,走向黑市。在黑市上,一块硬邦邦的黑面包,可能就需要用一枚珍贵的金戒指,甚至是一个女人用自己的身体去交换。人性的光辉与丑恶,在饥饿和死亡的考验面前,都暴露无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列宁格勒与外界的所有陆路联系都被切断之后,城东南方向那片广阔的拉多加湖,就成为了这座被围困城市唯一的、也是最后的“生命线”。
从1941年9月开始,苏联方面开始不惜一切代价,通过拉多加湖,向列宁格勒抢运粮食、弹药、燃料等急需的物资,并从城内撤离伤员和部分平民。
最初,运输主要依靠各种小型船只——驳船、渔船、拖船甚至舢板。这些船只在夜色的掩护下,冒着德国飞机的轰炸和炮艇的袭扰,在波涛汹涌的湖面上艰难航行。由于缺乏有效的护航力量(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主力被困在喀琅施塔得军港,拉多加湖区舰队力量薄弱),这些运输船只的损失极其惨重!大量的船只连同船上的物资和人员,被德国飞机炸沉,或者在风浪中倾覆,永远沉入了冰冷的湖底。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在湖上执行运输任务的志愿水手们,悲愤地将这条航线称为“浮在鲜血之上的航线”。
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苏军的工程技术人员们,也开始尝试一些更大胆、也更具创新性的方法。比如,他们试图在拉多加湖的湖底,铺设输送燃料的管道和输送电力的电缆(虽然这些工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极其困难,很多在战争后期才真正发挥作用)。
而当寒冷的冬季降临,拉多加湖的湖面被厚厚的冰层封住之后,一条更加传奇、也更加艰险的“冰上生命线”便开始逐渐显现。苏军的工兵部队和后勤人员,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刺骨寒风中,冒着德军炮火和空袭的威胁,硬是在这片冰封水域上,用标线与实地测试,一段段地开辟出可供通行的冰道。那不是公路,而是一块随时可能裂开的浮冰——但它通向生的希望。
成千上万辆军用卡车在这条冰道上往返奔驰,它们多为老式的ZIS卡车,为了便于在冰层破裂时迅速逃生,驾驶舱的车门干脆被拆掉,司机们裹着军毯、顶着呼啸的寒风开车,有人甚至把手绑在方向盘上以防冻伤脱落。每辆卡车最多只能装载1.5吨左右的物资,远远低于正常运力,只因冰面承重有限,稍有超载便有坠湖之虞。
日夜不停,这些卡车满载粮食、弹药、药品与燃料,在黑夜与暴雪中一点点向前蠕动。冰下是深不见底的湖水,空中是不时盘旋的敌机,四周则是寒风与孤独。有人形容它们是“在冰与死亡之间走钢丝”,但它们依旧咬牙前行。
这条“冰上生命线”,虽然脆弱得如同悬丝,但在列宁格勒最危急的日子里,它却如同一根颤抖的输血管,向这座濒临死亡的城市缓缓注入生机。没有它,列宁格勒或许早已沉没于饥饿与绝望的冰海之中。
尽管德军对列宁格勒实行了严密的围困和残酷的“饥饿战术”,但他们始终未能真正攻破这座英雄的城市。
到了1941年的10月初,也就是围城开始一个多月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攻势,因为多种原因,逐渐失去了最初的锐气和节奏,陷入了停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