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67章 围困列宁格勒(第3页)

第67章 围困列宁格勒(第3页)

到了1941年的10月初,也就是围城开始一个多月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攻势,因为多种原因,逐渐失去了最初的锐气和节奏,陷入了停滞状态。

苏军的顽强抵抗:列宁格勒的军民,在朱可夫(他曾在8月底9月初短暂地被派到列宁格勒前线,用铁腕手段稳住了濒临崩溃的防线)和后来的戈沃罗夫等将领的指挥下,依托着坚固的工事和城市建筑,进行了极其顽强和有效的抵抗,给德军造成了重大的伤亡。

后勤补给的困难:北方集团军群的补给线同样漫长而脆弱,尤其是在进入俄国那糟糕的秋季泥泞期之后,道路交通几乎瘫痪,油料、弹药、粮食等物资都难以按时运到前线,严重制约了德军的进攻能力。

芬兰军队的“不配合”:北面的芬兰军队,在收复了冬季战争中失去的大部分领土之后,其继续向南推进的意愿就大大降低了。曼纳海姆元帅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深知芬兰国小力微,经不起长期的消耗战,也不想过深地卷入德国的侵略战争,成为德国的炮灰。因此,芬兰军队在抵达卡累利阿地峡的旧国境线附近后,就基本停止了大规模的进攻行动,满足于维持对列宁格勒的北线封锁,并没有像希特勒期望的那样,全力配合德军从北面强攻列宁格勒。芬兰人的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使得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合围,始终未能达到完全“密不透风”的程度,也让拉多加湖这条“生命线”得以在夹缝中生存。芬兰人对于自己的实力很有数,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小国,即便占领了再大的地盘,也难以消化,反而可能引火烧身。

地形和气候的制约:列宁格勒周边地区,湖泊、森林、沼泽密布,根本不适合德军那种大规模的装甲集群突击。而随着秋季的到来,连绵的阴雨和逐渐下降的气温,更是让德军的处境雪上加霜。

就这样,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在列宁格勒城下,陷入了一种“啃又啃不动,走又不甘心”的尴尬境地。他们无法像在西欧那样,通过快速的“闪电战”一举拿下城市,只能被迫转入长期的、消耗巨大的围困战。德国“闪电战”那看似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北线这片冰冷的土地上,第一次彻底“熄火”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北线列宁格勒久攻不克,陷入僵局,这让远在“狼穴”的希特勒感到非常恼火和不耐烦。他那急功近利的性格,根本无法忍受这种“磨洋工”式的战争。

与此同时,中央集团军群在斯摩棱斯克一线也暂时停下了脚步,等待后勤补给和下一步的作战指令。而南线乌克兰战场,虽然也打得异常艰苦,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伦德施泰特的指挥下,似乎正逐步占据上风,大有围歼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的战略天平,开始不可避免地向南线倾斜。他觉得,既然北线和中线暂时都指望不上取得决定性的突破,那不如干脆把宝押在南线!他希望通过在南线乌克兰地区,打一个规模空前、战果辉煌的“压倒性胜利”,来弥补在列宁格勒和斯摩棱斯克方向的“失利”,彻底摧垮苏联的抵抗意志,并夺取乌克兰丰富的粮食和顿巴斯的工业资源。

希特勒天真地认为,只要在南线歼灭了苏军的主力,就能极大地缓解北线列宁格勒的压力(甚至可能迫使苏军从列宁格勒撤兵),同时也能为德国的战争机器获得宝贵的经济资源。 “基辅计划”,就这样成为了他弥补“巴巴罗萨”初期战略失衡、试图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的一次战略豪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1941年的10月初,东线战场的局势,呈现出一种极其复杂而又微妙的态势:

北线,列宁格勒虽然被德军和芬兰军队团团围困,陷入了饥饿和炮火的煎熬之中,但这座英雄的城市并没有屈服,它像一座不沉的钢铁战壕,顽强地矗立在涅瓦河畔,牵制着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大量兵力。

中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经历了斯摩棱斯克方向的苦战和战略上的暂时停顿之后,其主力装甲部队又被调往南线参与基辅会战,进攻莫斯科的计划被无限期推迟。

南线,德军正在集结重兵,准备对基辅地区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发动一场规模空前的围歼战。一场更大的灾难,似乎正在等待着苏联红军。

苏联,这个庞大的国家,虽然在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惨重的损失,几乎一半的欧洲领土沦丧敌手,数百万军队被歼灭或俘虏,但它并没有像希特勒预期的那样迅速崩溃。它依靠着广阔的战略纵深、巨大的人力资源、以及人民群众在危难时刻爆发出的惊人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顽强地支撑着。战争的形态,也开始逐渐从德军擅长的“闪电战”,向着更考验国家综合实力和持久消耗能力的“总体战”、“围困战”转变。

那希特勒又是出于什么原因让中央集团军群去配合南方集团军群去进攻基辅而白白浪费了进攻莫斯科的大好时机?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隐情?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