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71章 莫斯科的最后决断(第2页)

第71章 莫斯科的最后决断(第2页)

衣不蔽体,饥寒交迫:德国人在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时,根本就没打算打到冬天。他们乐观地认为,战争在秋天之前就能结束。因此,大部分德军士兵身上穿的,还是夏秋季的单薄军服,根本无法抵御俄国冬天的严寒。他们没有棉衣,没有毡靴,没有皮帽,甚至连手套都严重不足。很多士兵为了取暖,只能把所有能找到的布料都裹在身上,甚至不惜去抢夺苏联平民的衣物。于是,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穿着五花八门、甚至包括妇女呢绒大衣和儿童毛线帽的德国士兵,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与装备齐全、早就习惯了严寒气候的苏军作战。这种景象,既滑稽又可悲。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红军的士兵们,大多来自寒冷地区,对冬季作战早就习以为常。他们都配备了厚实的棉衣、毡靴、护耳皮帽和保暖手套,防寒措施做得非常到位。

武器失灵,寸步难行:严寒不仅折磨着德国士兵的肉体,也让他们的武器装备纷纷“罢工”。坦克的发动机因为机油凝固而难以启动(德国坦克大多使用汽油发动机,在低温下启动性能远不如苏联的柴油发动机坦克。苏军的坦克,比如T-34,虽然也需要预热,但其柴油发动机对低温的耐受性要好得多。而德国坦克兵在打火前,甚至需要在坦克引擎下方生一堆柴火,把整个坦克底部都烤热了,才能勉强把引擎发动起来),齿轮箱里的润滑油冻得像黄油一样,履带也经常被冻在地上。机枪、步枪的枪栓被冻住拉不开,炮弹也因为低温而性能不稳。德国的摩托化部队,更是彻底失去了机动性,大量的汽车、摩托车因为缺乏防冻液和耐寒燃料而抛锚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

后勤崩溃,雪上加霜:本已紧张的后勤补给线,在严寒和暴雪的摧残下,几乎完全瘫痪。运往前线的油料、弹药、粮食和药品,都因为道路封锁和运输工具的失灵而无法及时送达。前线的德军部队,不仅要忍受严寒的折磨,还要面临着弹尽粮绝的危险。一些德军装甲部队,在夜晚为了取暖,甚至不得不冒险点燃草堆或木柴烤火,结果反而成了苏军炮兵夜间炮击的绝佳靶子!

士气崩溃,“冬天”的无形重击:饥饿、寒冷、疾病(冻伤、痢疾、肺炎等)像瘟疫一样在德军中蔓延。士兵们的战斗意志迅速瓦解,士气跌入谷底。“将军冬天”,这个曾经在拿破仑远征俄国时就名声大噪的“俄国守护神”,这一次,又以其冷酷无情的方式,狠狠地教训了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德国侵略者。

一份来自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前线指挥部的无线电报告,用绝望的笔触写道:“情况极其糟糕!道路被冰雪完全覆盖,车辆无法通行。士兵们衣着单薄,冻伤严重,许多人已经失去了战斗能力。油料和弹药都即将耗尽。我们现在冻僵的,不仅仅是手脚,还有最后的希望……”

就在德军在严寒和苏军的顽强抵抗面前步履维艰、攻势逐渐显露出强弩之末的疲态之时,莫斯科城内的朱可夫元帅,却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调兵遣将,为即将到来的战略大反攻,做着最后的准备。

巩固防线,转入冬季攻防:朱可夫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对战局的准确判断,指挥西方面军的部队,利用德军攻势减弱的间隙,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莫斯科外围的三道主要防线。他要求部队充分利用冬季的有利条件(比如利用冰雪构筑伪装阵地和障碍物,利用夜暗和暴风雪天气进行小规模袭扰和反击),转入积极的冬季攻防态势。

远东援军的战略部署:那些从远东和西伯利亚调来的、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习惯在严寒条件下作战的生力军,此时已经陆续抵达莫斯科周边地区。朱可夫将这些宝贵的预备队,秘密地部署在了最关键的战略方向上,比如德军突击矛头最为凶猛的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伊斯特拉以及南线的图拉等方向,准备在最合适的时机,给与敌人致命的一击。

一支支穿着白色雪地迷彩服、脚踩滑雪板、背着自动武器的西伯利亚滑雪兵旅,在夜色的掩护下,如同雪原上的幽灵,悄无声息地抵达了预设的阵地。他们对身边的德国兵低声耳语:“雪,是我们的盟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后方,新的红军师团也正在加紧组建和训练。苏联的工业机器,虽然在战争初期遭受了重创,但在向东部战略转移之后,也开始逐步恢复生产,为前线提供武器弹药和各种军需物资。虽然补给依然紧张,但至少已经不像战争初期那样捉襟见肘了。

而朱可夫几乎每天都亲临设在莫斯科近郊的方面军指挥部,与参谋人员一起,在巨大的军事地图前,仔细地研究敌我态势,分析情报,制定作战计划。他目光如炬,神情坚毅,用他那特有的、不容置疑的语气,向各个集团军下达着作战指令。据说,他在一次作战会议上,对着墙上那幅标满了德军进攻箭头的地图,用拳头狠狠地砸了一下桌子,说道:“敌人现在已经疲惫不堪,饥寒交迫,士气低落——我们,正要选择在这个时刻,给予他们最沉重的还击!”

空军方面,苏联空军在经历了战争初期的惨重损失后,也开始逐渐恢复元气。他们开始更多地利用夜暗和恶劣天气,对德军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集结地和前线机场,展开系统性的空袭。苏军的飞行员们,还总结出了一些在夜间和冰雾天气条件下作战的特殊技巧,比如“安静射击”——在夜间巡逻或伏击时,不轻易开火,而是仔细聆听德军车辆或步兵行进的声音,等敌人靠近了,再突然集火攻击,打完就撤,让德国人防不胜防。

就在莫斯科城外战火纷飞、德军的炮弹时不时地落在市区、全城军民都在为保卫首都而浴血奋战的最危急时刻,斯大林要在1941年11月7日这一天,照常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的盛大阅兵式!

这样做的风险很大!前线离莫斯科最近的地方只有几十公里,德国人的飞机随时可能来轰炸,红场上聚集那么多的军队和领导人,万一……后果不堪设想!

当斯大林把这个想法提出来的时候,连朱可夫这样的悍将都捏了一把汗。11月1日,朱可夫被紧急召回最高统帅部。斯大林开门见山地问他:“今年的十月革命节,除了照例举行庆祝大会之外,我们还打算在莫斯科红场上举行一次阅兵式。你觉得怎么样?前线的形势,允许我们这么做吗?”

朱可夫沉思片刻,然后用他那特有的、冷静而自信的语气回答道:“斯大林同志,我认为,敌人在近期之内,不可能向莫斯科发动大规模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进攻。在前一阶段的作战中,他们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部队疲惫不堪,后勤补给也极为困难,他们现在更需要的是时间来重新补充兵力、调整部署。因此,我认为,在莫斯科举行阅兵式是可行的。但是,为了防备敌人可能发动的空中袭击,我们必须极大地加强首都的对空防御力量,最好能从邻近的方面军,再抽调一些歼击航空兵团到莫斯科来,确保阅兵期间的绝对空中安全。”

斯大林听了朱可夫的分析,满意地点了点头。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1941年11月7日,清晨。莫斯科的天空,阴沉低垂,飘着冰冷的雪花。红场上,戒备森严。一队队穿着崭新军大衣、荷枪实弹的红军士兵,迈着整齐而坚定的步伐,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坦克的履带碾过被白雪覆盖的石板路,发出隆隆的轰鸣。远方,隐约还能传来前线阵地上的炮声。

斯大林和其他苏联党政军领导人,神情肃穆地登上了列宁墓的检阅台。当阅兵式指挥官向斯大林报告“受阅部队准备完毕”之后,斯大林发表了他那篇在卫国战争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着名演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