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和其他苏联党政军领导人,神情肃穆地登上了列宁墓的检阅台。当阅兵式指挥官向斯大林报告“受阅部队准备完毕”之后,斯大林发表了他那篇在卫国战争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着名演说。
他用他那浓重的格鲁吉亚口音,通过广播,向红场上的受阅官兵,向全苏联人民,也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红军红海军的战士们,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工人和男女集体农庄庄员,脑力劳动者,在敌人后方暂时陷入法西斯压迫的兄弟姐妹们,以及我们英勇的游击队员们,他们正在破坏德国侵略者的后方!我代表苏维埃政府和我们的布尔什维克党向你们致敬,并祝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十四周年!
让我们的伟大先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德米特里·波扎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和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吧!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指引着你们吧!
“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死亡属于德国占领者!我们光荣的祖国万岁!她的自由和独立万岁!在列宁的旗帜下,向着胜利前进!”
斯大林的这番讲话,核心意义有三:
强调历史传承,唤起民族自豪:他巧妙地将当前的卫国战争,与历史上俄国人民多次反抗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如抵抗条顿骑士团的涅夫斯基、打败蒙古鞑靼的顿斯科伊、驱逐波兰干涉者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以及战胜拿破仑的库图佐夫)联系起来,极大地激发了苏联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振奋民心士气,构筑“全民抗战”:他用“兄弟姐妹们”、“朋友们”这样充满情感的称呼,将所有苏联人民——无论是前线的士兵,还是后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都凝聚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战斗集体,塑造了“全民皆兵、共赴国难”的伟大形象。
明确斗争目标,凝聚战斗意志:他用“消灭侵略者!死亡属于德国占领者!”这样简单直接、充满力量的口号,为这场战争赋予了神圣的正义性,也成为了激励全民族浴血奋战的精神动力。
很多参加完红场阅兵的部队,甚至来不及休整,就直接从红场开赴了莫斯科城郊的各个防御阵地,投入到了保卫首都的血战之中。
这次在战争最危急时刻举行的红场阅兵,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场单纯的军事仪式。它不仅极大地振奋了苏联国内的军心民心,更重要的是,它也向正在密切关注东线战局的西方盟国(主要是英国和美国),传递了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
当时,英美两国虽然已经开始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一些援助,但他们对苏联到底能不能顶住德国的进攻,心里还是存有很大的疑虑。他们害怕,一旦苏联垮了或者投降了,他们援助的物资就会白白落入德国人之手。而红场阅兵,以及随后苏军在莫斯科城下表现出的那种寸土不让、血战到底的决心,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的疑虑,让他们相信,苏联是会跟德国死磕到底的,是值得他们下大力气去援助的!这也为后来大规模的《租借法案》物资运抵苏联,以及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尽管他刚刚在红场上发表了那番鼓舞人心的演说,但面对瞬息万变的残酷战局,这位“钢铁领袖”的内心,也并非如他表现出来的那般坚如磐石,没有丝毫的波澜。他也会焦虑,会怀疑,会感到那泰山压顶般的巨大压力。
就在这个时候,斯大林拿起电话,直接打给了坐镇西方面军指挥部的朱可夫。电话接通后,斯大林的语气异常沉重,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痛苦,他问朱可夫:
“朱可夫,你向我保证,我们能够守住莫斯科吗?我这是怀着内心的巨大痛苦向你提出这个问题。我希望你,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能够诚实地回答我。”
电话那头的朱可夫,没有丝毫的犹豫,用他那一贯的、斩钉截铁的语气回答道:
“斯大林同志,毫无疑问,我们一定能够守住莫斯科!但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至少还需要从后方紧急调拨两个齐装满员的预备队集团军,以及大约两百辆坦克来加强关键地段的防御!”
听到朱可夫如此肯定的回答,斯大林似乎稍微松了一口气。他沉默了片刻,然后说道:
“你能有这样的信心,这很好。你立刻打电话给总参谋部沟通一下,看看把你所需要的这两个预备队集团军,集中部署在哪个方向最合适。它们在11月底之前,将可以准备就绪,投入战斗。不过,坦克……坦克现在我们暂时还无法提供那么多,你需要依靠现有的力量。”
这段简短的对话,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却真实地反映了莫斯科保卫战最危急时刻,苏联最高统帅部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艰难抉择以及对前线指挥官的倚重。斯大林虽然大权在握,但在命运的赌桌上,他也不得不将最后的希望,押在像朱可夫这样真正能打仗的将领身上。而苏联当时捉襟见肘的军事资源(连朱可夫急需的200辆坦克都无法立刻满足),也预示着接下来的战斗,将是何等的艰苦卓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