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简短的对话,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却真实地反映了莫斯科保卫战最危急时刻,苏联最高统帅部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艰难抉择以及对前线指挥官的倚重。斯大林虽然大权在握,但在命运的赌桌上,他也不得不将最后的希望,押在像朱可夫这样真正能打仗的将领身上。而苏联当时捉襟见肘的军事资源(连朱可夫急需的200辆坦克都无法立刻满足),也预示着接下来的战斗,将是何等的艰苦卓绝。
进入11月下旬,东线战场的气温进一步骤降,暴风雪也开始频繁光顾。德军的攻势,在苏军越来越顽强的抵抗和日益恶劣的气候条件面前,终于彻底陷入了停顿。
在南线的图拉方向,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虽然也发动了几次猛攻,试图夺取这座重要的军工城市,但都遭到了图拉守军(包括工人师和地方部队)的殊死抵抗,损失惨重,最终也未能越雷池一步。图拉,这座“莫斯科的南方盾牌”,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地顶住了德军的攻势。
在莫斯科西北的克林方向,霍特和霍普纳的装甲部队虽然一度取得了某些进展,但在苏军预备队的不断反击和“将军冬天”的无情打击下,也逐渐失去了进攻的锐气,兵力无法再向前推进,双方陷入了残酷的拉锯战。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冯·博克元帅,看着自己的部队在冰天雪地里苦苦挣扎,伤亡惨重,却迟迟无法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心急如焚。他多次向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发电报,请求暂停对莫斯科的进攻,让部队就地转入防御,休整补充,等待来年春天再战。
但此时的希特勒,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他越来越刚愎自用,越来越脱离实际,严令博克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继续向莫斯科发动进攻!他甚至威胁说,任何主张后退或停止进攻的将领,都将被视为“懦夫”和“叛徒”而受到严厉惩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元首的严令,让前线的德军将领们陷入了极其痛苦和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不敢公然违抗元首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清楚地知道,在目前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动进攻,无异于让士兵们去送死。于是,一些德军下级指挥官,开始采取“消极抗命”的方式,或者以“天气恶劣”、“道路不通”、“油料不足”等各种理由,来拖延和敷衍进攻的命令。
德军内部,也第一次开始弥漫起一种悲观和绝望的情绪。一些士兵和下级军官开始私下里议论:“我们可能打不赢这场战争了……”“俄国太大了,太冷了,俄国人也太能打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这种思想的蔓延,对德军的士气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时间,终于来到了1941年11月的最后几天。
莫斯科城下,德军的攻势,已经从最初的“台风”席卷,变成了一阵阵有气无力的“寒风”吹拂,最终彻底陷入了停顿。疲惫不堪、衣衫单薄的德国士兵,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中,蜷缩在简陋的雪地工事里,瑟瑟发抖,等待着那似乎永远也到不了的补给和冬装。
而就在他们对面,苏联红军的阵地上,却是另一番景象。
虽然同样承受着严寒和艰苦,但红军士兵们的士气,却在一天天地高涨。他们知道,最困难的时刻可能已经过去,敌人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在漫长的黑夜里,他们悄悄地擦拭着手中的武器,检查着刚刚补充上来的弹药,分享着那来之不易的黑面包和伏特加。
朱可夫元帅的指挥部里,灯火通明。一份份关于德军兵力部署、后勤状况、士气变化的情报,不断地汇总到他的案头。他那双深邃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和决断的光芒。他知道,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他秘密地向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部分兵力)的第5集团军、第16集团军、第30集团军等主力部队,下达了准备实施战略大反攻的命令!那些从远东和西伯利亚调来的、装备精良、斗志昂扬的生力军,也已经全部秘密集结到位,像一群即将出闸的猛虎,等待着进攻的信号。
红军,准备在莫斯科城下的这片冰天雪地之中,打出他们在卫国战争中的“第一个向西的战略性突破口”!
一场改变东线战场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局的伟大反攻,其激昂的节拍,已经开始在俄罗斯的雪原上,悄然起舞…… 而德国法西斯,即将为他们的狂妄和残暴,付出惨重的代价!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