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75章 临危受命的轮椅总统(第4页)

第75章 临危受命的轮椅总统(第4页)

您算算,当时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中,就有六位已经超过了70岁,而且都是思想保守、经常投票反对新政法案的!如果罗斯福这个方案获得通过,他就可以立刻任命六位新的、思想上支持新政的大法官进入最高法院,一下子就把最高法院的政治力量对比给彻底扭转过来,从原来的保守派占多数(比如5:4或6:3),变成进步派(支持新政的)占绝对多数!这样一来,他的新政法案以后再也不会被判违宪了!

这个“填塞法院”的方案一提出,立刻在美国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简直是捅了马蜂窝!

反对派群起而攻之:共和党等反对派势力,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猛烈攻击罗斯福这是在破坏美国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原则,是在削弱司法独立,是想把最高法院变成总统的“应声虫”,最终目的是要当“独裁者”!各种危言耸听的言论,一时间甚嚣尘上,把罗斯福描绘成了一个企图颠覆美国宪政体制的“暴君”。

民主党内部也出现严重分裂:就连民主党内部,也有不少比较保守或者珍视司法独立的议员,对罗斯福这个方案表示了强烈的担忧和反对。他们觉得,总统这步棋走得太险,太急了,有点“吃相难看”,可能会对美国的宪政体制造成长远的损害。当时的副总统约翰·南斯·加纳就公开表示反对。

社会舆论也普遍不赞成:很多普通美国民众,虽然打心眼里支持罗斯福的新政,但也对这种直接干预最高法院组成的做法感到不安,担心这会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破坏美国司法体系的独立性和神圣性。各种报纸、杂志也纷纷发表社论,批评罗斯福的计划。

最终,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国会(包括民主党内部)的联合抵制之下,罗斯福这个雄心勃勃的“填塞法院”方案,在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就被否决了,根本没能进入全院表决的程序,以彻底失败而告终。这也是罗斯福在其漫长的总统生涯中,遭遇的一次比较重大的政治挫折。

然而,有意思的是,虽然“填塞法院”方案本身失败了,但它却像一剂“苦口良药”,或者说,像一声“当头棒喝”,在客观上起到了一个“敲山震虎”的意外效果。

最高法院的那帮“老古董”们,似乎也从这场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波中,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意识到了民意和总统的决心。他们可能也担心,如果再这么一意孤行地跟总统和民意对着干,万一哪天总统真想出别的更激进的招数来(比如推动修改宪法来限制最高法院的权力),那可就不好收场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于是乎,就在“填塞法院”风波之后不久,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最高法院的态度,开始出现了一些微妙的、也是非常关键的“软化”。在审理一些重要的、涉及新政核心内容的关键法案时,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刀切”地判违宪了,而是开始更多地采取一种“变通”、“妥协”甚至“认可”的态度。

比如,之前一直备受争议的、赋予工人组织工会和进行集体谈判权利的《全国劳工关系法》(也称《瓦格纳法》,以及新政的另一大支柱——《社会保障法》,都在1937年相继通过了最高法院的合宪性审查,获得了最终的法律地位。 这种转变,被当时的一些政治评论家戏称为“挽救了九个老家伙的及时一转弯”,意思是说,最高法院通过适时地改变立场,避免了与行政和立法部门发生更激烈的冲突,也保住了自身的尊严和地位。

再加上后来几年里,一些年事已高、思想保守的大法官(比如在“填塞法院”风波中坚决反对罗斯福的范德文特大法官)相继退休或去世,罗斯福也得以利用总统的任命权,陆续任命了多位思想上更倾向于支持新政(或者至少不那么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法官进入最高法院(比如着名的自由派大法官休戈·布莱克、费利克斯·法兰克福特、威廉·道格拉斯等人,这些人后来被称为“罗斯福的法院”)。

就这样,到了1930年代末,最高法院这个曾经阻碍新政推行的最大“拦路虎”,也基本上被罗斯福给“摆平”了,或者说,双方在斗争和妥协之后,达成了一种新的、微妙的“默契”和“平衡”。

通过这一系列或强硬、或巧妙、或幸运(比如大法官的退休)的政治运作,罗斯福总统成功地将行政、立法、司法这象征着国家最高权力的“三驾马车”的缰绳,都牢牢地攥在了自己手中(或者至少是让它们朝着他希望的方向前进),建立起了美国历史上罕见的、也是应对空前危机所必需的、强有力的总统权威(可以说是民主国家的独裁总统)。这为他能够顺利地推行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新政”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权力基础。也为他日后带领美国应对更大的外部挑战——法西斯主义的威胁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做好了最重要的内部铺垫。

当然,罗斯福的这套“组合拳”打下来,虽然暂时稳住了阵脚,但要想让美国这艘快沉的巨轮重新起航,光靠总统一个人说了算还不行,还得让船上的老百姓有饭吃,有活干,有盼头才行。那么,罗斯福的“新政”大餐里,到底给美国人民准备了哪些“硬菜”呢?这个,咱们下回分解。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