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军那帮将佐们,很多都是出身贫寒或者地方武士家庭,思想上比较传统保守,骨子里就有一种“大陆情结”。他们觉得,日本的未来在亚洲大陆!主要敌人,就是北边那个国土广袤、与伪满洲国(日本在咱们东北扶植的傀儡政权)接壤的“赤色毛熊”——苏联!
他们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从苏联手里抢下广袤的西伯利亚,夺取那里的煤炭、铁矿、森林和土地资源,建立一个稳固的“大陆后方”,彻底解决日本的资源困境,还能把共产主义这个“心腹大患”给彻底摁死,为天皇陛下建立“八纮一宇”(也就是统治全世界)的“皇道乐土”打下基础。
所以,他们极力鼓吹“北进论”,主张集中力量,向北扩张,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与西边的德国遥相呼应,东西夹击,把这个红色巨人给彻底肢解掉。驻扎在中国东北、骄横跋扈、无法无天的关东军,更是“北进论”最狂热的鼓吹者和急先锋,天天就琢磨着怎么在北边搞点事儿。
帝国海军:“南下论”的坚定拥护者,渴望海洋霸权
而日本海军那帮“精英”们呢?他们大多是些喝过洋墨水、眼界相对开阔(但也同样充满扩张野心)的家伙。他们想的跟陆军那帮“土包子”可不太一样。海军是“吞金巨兽”,军舰烧的是油,飞机也离不开油。可日本本土那点可怜的石油产量,连给军舰点灯都不够!所以,海军最眼馋的,是南边那些“蛮夷之地”——荷属东印度的苏门答腊和婆罗洲那喷涌不尽的油田、英属马来亚那割不完的橡胶和挖不尽的锡矿、法属印度支那那堆积如山的大米……这些地方,在海军看来,才是真正的“聚宝盆”,才是支撑“大日本帝国”这艘钢铁战舰继续在太平洋上乘风破浪的“生命线”!
要想拿到这些宝贵的资源,就必须向南扩张,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而挡在这条“南下”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是谁呢?除了英国在新加坡那坚固的要塞,最主要的就是在太平洋上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美国海军,特别是其部署在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这是悬在日本“南下”生命线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所以,海军将领们(比如像后来策划偷袭珍珠港的山本五十六这样的“战略赌徒”)更倾向于“南下论”,主张集中力量,向南洋进军,为此不惜与英美这两个“盎格鲁-撒克逊”老牌海上强国正面硬刚!他们觉得,只要能一举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就能在短时间内控制整个西太平洋和东南亚,到时候,资源滚滚而来,日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了!
这陆海军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战略方向之争那么简单,更是赤裸裸的军种利益之争、国家预算的分配之争、以及未来帝国主导权之争!双方都想把国家有限的资源往自己这边划拉,都想让自己的战略成为国家的主导战略,都想在天皇陛下面前邀功请赏。结果呢?往往是吵来吵去,谁也说服不了谁,导致日本的国家战略长期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甚至自相矛盾的危险状态。
就在军部还在争论不休的时候,1930年代中期,随着德国纳粹的上台和1936年11月《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这个协定表面上是日德两国共同反对共产主义国际的颠覆活动,实际上就是针对苏联的一个准军事同盟),日本陆军内部的“北进论”一度占据了上风。他们觉得,有德国老大哥在西边牵制苏联,正是他们从东边下手,试探一下苏联虚实的好机会。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两场看似不起眼、实则影响深远的边境冲突,却像两盆从天而降的冰水,把陆军那帮“北进派”的狂热火焰给浇了个透心凉,也让他们第一次真正领教了苏联红军的“真功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鼓峰事件(哈桑湖战役):试金石下的“假象”与布柳赫尔的悲剧 (1938年夏)
1938年7月底到8月初,在中国、苏联和朝鲜(当时是日本的殖民地)三国交界处的张鼓峰地区(俄国人称哈桑湖地区),日本关东军和驻朝鲜的日军第19师团,与苏联远东红军之间,因为一块有争议的、战略位置比较重要的山地(张鼓峰高地),爆发了一场持续了近半个月的激烈武装冲突。
一开始,日军凭借着精心策划的偷袭和局部兵力优势,一度攻占了张鼓峰的几个主要高地,还打退了苏军最初的几次反扑,似乎占了点上风。这让关东军那帮少壮派军官们有点得意忘形,觉得苏联红军也不过如此嘛,看来大清洗确实把他们给“清”得差不多了。
他们可能不知道,或者说不愿意承认,当时的苏联远东红军,其指挥体系和部队状况,确实因为斯大林刚刚搞完的“大清洗”而元气大伤。很多富有经验的指挥员被无辜杀害或关押,部队的训练和战备水平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苏军在冲突初期的反应迟缓和指挥混乱,可能也确实给日军造成了一种“苏联不堪一击”的假象。
但是,斯大林和苏军最高统帅部,对日本的这次武装挑衅是高度警惕的。他们迅速从后方调集了重兵,包括坦克、重炮和飞机,由当时担任远东方面军司令的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元帅(也称加伦将军,这位爷可是在中国国民大革命时期当过蒋介石的军事总顾问,名气不小)统一指挥,对盘踞在张鼓峰高地的日军发动了猛烈的反击。
经过十几天血腥的拉锯战,苏军最终凭借着在炮火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硬是把日军从张鼓峰高地给赶了下去,重新控制了争议地区。双方虽然最终在外交压力下达成了停火协议,边界也基本恢复了原状,但日本在这场冲突中,不仅没占到任何便宜,反而损失了数千兵员,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其在面对苏军正规部队时的某些战术和装备上的不足。
而对于苏军来说,张鼓峰事件虽然打退了日本的挑衅,但也确实暴露了远东部队在大清洗后战斗力有所下降的问题。这让斯大林对远东的防务更加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