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83章 我们能打赢战争吗?(第2页)

第83章 我们能打赢战争吗?(第2页)

装备方面呢?与其说寒酸,更不如说是粗制滥造。美国陆军的装甲兵力尤其薄弱,主战坦克还是M3中型坦克。这M3坦克,设计思路奇葩,火力配置也不合理(主炮装在车体右侧,射界受限,车长指挥塔视野又差),装甲防护也相当糟糕,被德国兵和后来的英国兵戏称为“移动的棺材”或者“七兄弟棺材”(因为它成员多,一旦被击中,很容易全车报销)。跟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比起来,简直就是个“战五渣”。至于更先进的M4“谢尔曼”坦克,那会儿还在图纸上或者刚刚开始小批量试生产呢。

海军:主力挨揍,战术迷茫,“哑巴鱼雷”气死人

海军的情况,比陆军稍微好点,毕竟是传统的海上强国。但在珍珠港,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主力被日本人一锅端了,剩下的舰船也大多带伤。虽然三艘航空母舰侥幸逃过一劫,为后来的反击保留了火种,但当时美国海军对于如何有效地运用航母进行大规模海空作战,战术思想还远未成熟,还处在摸索和学习的阶段。

更坑爹的是,美国海军潜艇部队当时装备的主力鱼雷——Mark 14型鱼雷,简直就是个“超级大坑货”!这种鱼雷毛病百出,故障率高得离谱!要么是深度定不住,打出去直接从敌舰底下钻过去了;要么是引信有问题,明明击中了目标,却死活不爆炸,成了“哑弹”;更奇葩的是,有时候它还会在水下自己转圈圈,搞不好还会回来把自己家的潜艇给“误伤”了!前线的潜艇艇长们,被这破鱼雷气得是七窍生烟,集体上书海军部要求解决问题。可海军那些官僚老爷们呢?一开始还捂着盖着,不肯承认自己的产品有问题,硬是让美国潜艇兵们在战争初期,用着这种“十发九不响”的“宝贝疙瘩”,错失了无数战机,也白白牺牲了不少生命。

空军(陆军航空队):羽翼未丰,性能落后,经验欠奉

那时候的美国空军,还不叫“空军”,而是隶属于陆军的“陆军航空队”,独立性差,在战略决策和资源分配上,往往得看陆军大佬们的脸色。

主力战斗机,还是寇蒂斯公司的P-40“战斧/小鹰”系列。这飞机吧,皮实耐用,火力也还凑合,但在飞行性能(特别是爬升率和高空机动性)上,跟日本的零式战斗机比起来,明显就不是一个档次的。飞行员呢?也大多是些没上过战场、飞行小时数也不足的“菜鸟”,空战经验基本为零。

至于被寄予厚望的B-17“空中堡垒”这样的四引擎重型战略轰炸机,在1941年底,数量还非常稀少,战略轰炸的理论和战术也才刚刚起步,远未形成规模化的作战能力。

那么,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初期,美日两国海军(这是初期较量的主要力量)的实力对比,究竟是怎样的呢?

日本的优势:

海军航空兵训练精良、战术娴熟:日本海军经过长期的重点建设和山本五十六等人的大力推动,其舰载航空兵的飞行员素质、训练水平和战术运用(特别是航母集群打击战术),在当时可以说是世界顶尖水平。很多飞行员都参加过侵华战争,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舰队集中、攻击迅猛:日本联合舰队在战争初期,能够将其最精锐的航空母舰特混舰队集中使用,对选定的目标实施毁灭性的突然袭击,具有强大的战术主动权和攻击力。

陆军在亚洲作战经验丰富,快速推进:日本陆军在中国等亚洲战场上,已经积累了多年的作战经验,虽然装备可能不如德国精良,但在丛林、山地等复杂地形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不容小觑,而且在战争初期,其推进速度也相当惊人。

美国的劣势:

战力部署分散,准备不足:美国虽然拥有强大的工业潜力和海军实力,但在战争爆发前,其军事力量分散在全球各个基地,太平洋舰队虽然主力集中在珍珠港,但整体上缺乏应对大规模突然袭击的准备。

兵员刚动员、战术未磨合:大量的陆军和航空队人员都是刚刚征召入伍的新兵,缺乏训练和实战经验。海军虽然有经验丰富的老兵,但新的战术思想(比如航母作战)尚未完全普及和成熟。

战区协调体系未建立,全球投射力弱:美国虽然本土实力强大,但如何有效地将这些力量投射到遥远的太平洋战场,如何与盟国(比如英国、澳大利亚、中国)进行有效的战略协调和联合作战,这些都还是刚刚开始探索的课题,缺乏成熟的体系和经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