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83章 我们能打赢战争吗?(第3页)

第83章 我们能打赢战争吗?(第3页)

战区协调体系未建立,全球投射力弱:美国虽然本土实力强大,但如何有效地将这些力量投射到遥远的太平洋战场,如何与盟国(比如英国、澳大利亚、中国)进行有效的战略协调和联合作战,这些都还是刚刚开始探索的课题,缺乏成熟的体系和经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可以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初几个月里,日本凭借着其精心策划的突然袭击和训练有素的军事力量,在军事上是占据着明显的“先手”优势的。

武器问题:打得响不响,先看弹炸不炸

除了整体实力上的差距,美军在战争初期,还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也极其要命的问题——那就是手里家伙不好使!有些关键性的武器装备,不仅性能比不上对手,甚至还存在着严重的质量缺陷!

鱼雷问题:Mark 14系列故障率极高

前面咱们已经提到了,美国海军潜艇部队装备的Mark 14型鱼雷,简直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不爆炸、跑得太深打不着、甚至在水下自己转圈圈回来炸自己……各种奇葩故障层出不穷!前线的潜艇艇长们,冒着生命危险,好不容易钻到敌人军舰底下,瞄准了,发射了,结果呢?要么是“噗通”一声闷响,啥动静没有;要么就是眼睁睁看着鱼雷从敌舰底下优雅地“路过”,连根毛都没伤到。这得有多憋屈,多绝望?在战争初期,Mark 14鱼雷的有效命中爆炸率,低得令人发指(大概只有百分之30)!很多潜艇艇长都快被这破玩意儿给逼疯了,他们宁可用老式的、威力小一点但相对可靠的鱼雷,也不愿意再用这种“十发九坑”的新宝贝。可海军军械局那些官僚老爷们呢?一开始还死活不肯承认自己的产品有问题,把责任都推给前线操作失误,硬是捂着盖着拖了近1年多,直到问题实在瞒不住了,才在1943年中期开始不情不愿地进行调查和改进。这期间,多少宝贵的战机被错失,多少无辜的生命被葬送!

坦克与装甲:M3李式被讽为“移动棺材”

陆军的M3“李/格兰特”中型坦克,也好不到哪儿去。这玩意儿,火力分布不合理(主炮装在车体右侧,射界受限),车体高大笨重(容易成为靶子),装甲薄弱(一打就穿),车长指挥塔视野又差得离谱。在北非战场上,英国人用它跟德国的坦克打,被打得是叫苦连天,私下里都管它叫“移动的棺材”或者“送给隆美尔的礼物”。美国大兵们自己,也没少拿它开涮。

飞机问题:P-40不敌零式,训练事故频发

空中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寇蒂斯P-40“战斧/小鹰”战斗机,虽然也算皮实耐用,但在面对日本海军那灵活刁钻的“零式战斗机”时,往往是力不从心,特别是在盘旋格斗性能上,差距明显。很多缺乏经验的美国飞行员,在与老练的日本飞行员的空战中,往往占不到便宜。至于像马丁B-26“掠夺者”这样的中型轰炸机,在早期型号中,因为设计缺陷和操纵困难,起降时事故率极高,甚至被飞行员们戏称为“寡妇制造者”或“飞行妓女”(因为它没有肉眼可见的支撑结构,尾翼又小,看起来像要散架)。更别说,由于战争初期的飞行员训练体系尚不完善,训练时间不足,导致各种飞行事故频发,很多年轻的飞行员甚至还没来得及见到敌人,就先因为操作失误或者机械故障而机毁人亡了。

可以说,在1941年底到1942年初这段时间,山姆大叔手里这把“民主的宝剑”,不仅有点生锈,甚至还有点卷刃,很多时候,都得靠着飞行员和士兵们过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去弥补武器装备上的劣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军队装备的种种问题,刚刚把美国从大萧条的泥潭里拉出来没几年的罗斯福总统,知道,他必须再次展现出那种力挽狂澜、化腐朽为神奇的领导力了!他要做的,不仅仅是领导一场战争,更是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将整个美国社会,从和平时期的轨道,彻底切换到战时状态,将美国那沉睡的工业潜力和经济实力,彻底唤醒和激活,打造成一部无坚不摧的战争机器!

这一次,罗斯福总统不仅仅是“三军总司令”,他更像是一个“总工程师”,一个“总设计师”,一个“总动员部长”!

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罗斯福总统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和行政效率。他通过签署一系列行政命令,或者推动国会通过紧急立法,成立了一大批新的战时领导和协调机构,比如:

战争生产委员会:这个机构的权力极大,负责统筹和管理全国的工业生产,决定哪些工厂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原材料如何分配等等,简直就是战时经济的“总调度师”。

价格管制局:负责控制物价,防止通货膨胀,实行商品配给制度,确保战争物资的公平分配和民众基本生活的稳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