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83章 我们能打赢战争吗?(第4页)

第83章 我们能打赢战争吗?(第4页)

战争人力委员会:负责调配全国的人力资源,确保军事部门和国防工业有足够的合格劳动力。

还有像战略情报局,也就是后来中央情报局CIA的前身)、战时新闻局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这些机构的设立,使得罗斯福总统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调动和控制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为赢得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很多情况下,他甚至可以绕开国会那些繁琐的立法程序,直接通过行政命令来推行一些紧急的战时措施,这使得战时政府的决策效率大大提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工业体系重构,民用转军用,创造“生产奇迹”

美国之所以能最终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其最根本的依仗,就是它那无与伦比的工业生产能力!而将这种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战争物资,则得益于罗斯福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和美国企业界(在爱国热情和丰厚利润的双重驱动下)的积极配合。

“汽车城”变“兵工厂”:像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这些曾经生产小轿车、大卡车的汽车巨头,在战争爆发后,纷纷响应政府号召,以惊人的速度,将自己的生产线从制造民用汽车,转向了生产坦克、装甲车、飞机引擎、军用卡车、吉普车、大炮、枪支弹药等各种军火。底特律这个当时的“汽车之都”,摇身一变,成了盟军最重要的“兵工之城”!

福特公司的“威洛兰奇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福特汽车公司在密歇根州威洛兰地区建造的那座专门用来生产B-24“解放者”重型轰炸机的超级工厂了。这座工厂占地面积之大,生产线之长,工人数量之多,都堪称当时的世界之最!亨利·福特把他那套在汽车生产中运用得炉火纯青的流水线作业法,创造性地运用到了飞机制造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改进,威洛兰工厂的B-24轰炸机产量,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在生产高峰期,平均每隔一个小时,就有一架崭新的B-24轰炸机从流水线的末端缓缓驶出!这种“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飞机”的工业奇迹,不仅让德国和日本的军事领导人感到绝望,也让全世界都见识到了美国工业的恐怖潜力。

工厂三班倒,工人总动员:为了满足前线对武器弹药的巨大需求,美国的工厂实行了三班倒工作制,机器24小时不停运转。工人数量也迅速膨胀,大量的失业者重新找到了工作岗位。

战争,不仅仅是前线士兵的厮杀,更是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是全体国民意志和决心的比拼。罗斯福总统深谙此道。他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生产就是参战”、“节约也是贡献”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个美国人的心中。

“铆钉玫瑰”的崛起:随着大量男性青壮年应征入伍开赴前线,美国的工厂劳动力出现了巨大的缺口。为了填补这个缺口,成千上万的美国妇女,响应政府的号召,走出家庭,穿上工装,进入了飞机制造厂、坦克厂、造船厂、军火厂……她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器,焊接、铆接、装配……用她们灵巧的双手,为前线的战士们生产着各种急需的武器装备。这些英姿飒爽、充满力量的女性劳动者,被亲切地称为“铆钉工罗西”,她们的形象(通常是一个扎着红色头巾、卷起袖子、展示着结实臂膀的女性),成为了二战时期美国女性支援战争、贡献力量的象征。

宣传机器总动员:好莱坞的电影明星们,纷纷拍摄各种鼓舞士气、宣传爱国主义的战争题材影片;广播电台里,天天播放着激昂的战斗歌曲和前线将士的英雄事迹;报纸杂志上,则充斥着谴责法西斯暴行、号召民众支持战争的漫画和文章。政府还成立了战时新闻局,统一协调和管理对内对外的宣传工作,确保全国人民都能接收到“正确”的战争信息,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

全民节衣缩食,资源配给保前线:为了确保有限的战略物资能够优先满足战争的需要,美国政府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严格的商品配给制度。汽油、轮胎、白糖、咖啡、肉类、黄油、罐头食品……这些在和平时期习以为常的日用品,都成了需要凭票供应的“紧俏货”(对,你没听错,即便强如美利坚,在当时也是严格的配给制,直到1945年11月才取消配给制)。老百姓们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节衣缩食,回收废旧金属、橡胶、纸张等一切可以再利用的物资,支援前线。很多人还在自家的后院里开辟了“胜利菜园”,自己种菜,以减轻对市场供应的压力。整个美国社会,都进入了一种“勒紧裤腰带,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总动员状态。

就在美国国内一片战争动员的喧嚣之中,罗斯福总统知道,要想打赢这场全球性的战争,光靠美国自己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还必须与那些同样在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盟国,建立起最紧密、最有效的合作关系。而在这其中,与英国的同盟,无疑是重中之重。

珍珠港事件爆发仅仅半个月之后,也就是1941年12月22日,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便应罗斯福总统的邀请,毅然乘坐“乔治五世国王”号战列舰,冒着北大西洋德军潜艇的重重威胁,横渡惊涛骇浪,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展开了一次注定载入史册的战时访问。这次访问,不仅拉开了丘吉尔与罗斯福之间数次关键战略会晤的序幕,也标志着盟军从“并肩作战”走向“联合指挥”的真正起点。

罗斯福深知,若英美虽同为战友,却各打各的算盘,那轴心国便可各个击破;为了避免重蹈一战同盟松散的覆辙,他必须第一时间邀请丘吉尔到来,亲自会面,商定全球战争的协同战略,将分散的战力,拧成一股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丘吉尔的这次访问,选择在圣诞节前夕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他下榻在白宫,与罗斯福总统一家共同度过了一个虽然简单但却意义非凡的圣诞节。两位领导人在轻松的家庭氛围中,进行了长时间的、推心置腹的交流。据说,丘吉尔在白宫期间,经常穿着他那件标志性的丝绸睡袍,叼着雪茄,在清晨就闯进罗斯福的卧室,与这位坐在轮椅上的总统,一边喝着早茶,一边讨论着关乎世界命运的军国大事。这种超越了普通国与国之间领导人交往的、亲密无间的个人友谊和高度的战略互信,为后来英美两国在战争中能够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全球战略,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在这一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升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