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这次访问,选择在圣诞节前夕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他下榻在白宫,与罗斯福总统一家共同度过了一个虽然简单但却意义非凡的圣诞节。两位领导人在轻松的家庭氛围中,进行了长时间的、推心置腹的交流。据说,丘吉尔在白宫期间,经常穿着他那件标志性的丝绸睡袍,叼着雪茄,在清晨就闯进罗斯福的卧室,与这位坐在轮椅上的总统,一边喝着早茶,一边讨论着关乎世界命运的军国大事。这种超越了普通国与国之间领导人交往的、亲密无间的个人友谊和高度的战略互信,为后来英美两国在战争中能够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全球战略,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在这一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升华。
“彩虹会议”的成果:奠定反法西斯同盟的战略基石
丘吉尔这次访美的核心议题,自然是如何协调两国的战争努力,制定共同的对敌战略。从1941年12月底到1942年1月中旬,英美两国的高级军事和政治领导人,在华盛顿举行了一系列重要的联席会议,史称“阿卡迪亚会议”(因为会议期间,丘吉尔和罗斯福也曾前往弗吉尼亚州的阿卡迪亚温泉疗养地进行非正式会谈,因此得名,其官方代号则更广为人知——“彩虹会议”,因为会议讨论的是应对不同敌人组合的各种“彩虹”作战计划)。
这次会议的成果,是极其丰硕和深远的,它基本上确立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特别是英美两国)对轴心国作战的总体战略框架:
“先欧后亚”战略最终拍板:这是最重要的战略决策!会议明确,虽然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在太平洋上损失惨重,但盟国的首要战略目标,仍然是先集中力量打败纳粹德国这个轴心国集团中最强大、也最危险的敌人!因为只有先解决了欧洲的威胁,才能最终确保全球的和平与安全。至于日本,可以暂时先采取战略防御的态势,在稳住阵脚、积蓄力量之后,再逐步转入反攻。这个“先欧后亚”的战略,对整个二战的进程和结局,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联合参谋机构的设立:为了更有效地协调英美两国的军事行动,会议决定成立“盟军联合参谋长委员会”。这个机构由英美两国各自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成员组成,负责制定和协调盟军在全球各个战场的联合作战计划,统一调配军事资源,共享军事情报。这标志着英美两国在军事指挥层面上,开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
《联合国家宣言》的酝酿:除了军事战略,会议还讨论了战后世界秩序的构建问题。在罗斯福总统的积极倡导下,与会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包括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的代表,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郑重宣告各国将运用其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与德意日轴心国及其追随者进行斗争,并且在取得胜利之前,绝不单独与敌人媾和。这份宣言,不仅是“联合国”这个名称的首次正式使用,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阿卡迪亚会议”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它不仅确立了盟国在二战中的核心战略,建立起了高效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更重要的是,它向全世界(特别是向轴心国)展示了反法西斯国家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决心和力量。
对于罗斯福总统本人来说,这次会议的成功,以及与丘吉尔建立起的牢固个人友谊和战略互信,也进一步坚定了他领导美国打赢这场战争的信心。他知道,美国不再是孤军奋战,它拥有强大的盟友,拥有正确的战略,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胜利的曙光,就一定会出现。
回顾1941年底的美国,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在军事上,确实不是一个完全准备好了的国家。军队规模不足,训练水平不高,武器装备存在缺陷,战术思想也相对滞后。面对着在欧洲和亚洲已经取得了巨大军事成功的德国和日本,美国在战争初期,确实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甚至一度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
但是,正如历史学家们后来反复指出的那样,美国这个国家,真正可怕的,或许并不是它在某个特定时间点上所拥有的军事实力,而是它那种一旦被彻底唤醒之后,所能爆发出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全社会动员能力!
然而,就在山姆大叔刚刚从震惊中缓过神、手忙脚乱开始动员的时候,遥远的东南亚战场,却早已烽烟四起。
别忘了,珍珠港的轰炸机还没飞出太平洋,日本的另一只拳头,早就朝着马来亚、香港、菲律宾、关岛、泰国、缅甸……这一整条资源动脉打了下去。真正的南方战略大戏,才刚刚开场。
下一回,咱们就去看看,在那片热带雨林和珊瑚海之间,日本人是如何试图一口吞下整个东南亚的——以及,盟军又是如何在猝不及防中,被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