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97章 十字军的试炼(第1页)

第97章 十字军的试炼(第1页)

咱们上一回说到,隆美尔那头“沙漠之狐”在图卜鲁格这颗“钉子”面前,是围也不是,攻也不是,心里那个憋屈啊!补给线比他的围巾还长,柏林那帮官老爷又不给力,意大利“猪队友”更是指望不上,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而海峡对岸的丘吉尔呢?他可没闲着,雪茄不离手,威士忌当水喝,眼瞅着图卜鲁格快成了大英帝国的“精神图腾”,更是急着要在北非打个翻身仗,给国内民众和正在“租借”武器的山姆大叔们提提气,证明大英帝国的雄狮还没掉光牙!

于是,一场酝酿已久、倾注了英联邦巨大希望的大反攻,就如同沙漠中即将爆发的、能把骆驼吹跑的特大沙尘暴,开始在埃及的西部沙漠集结,准备给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团,来一次结结实实的“惊喜”!

时间来到了1941年的深秋,北非的太阳虽然没那么毒辣了,但蚊子苍蝇依旧热情奔放。中东英军总司令克劳德·奥金莱克爵士,这位接替了韦维尔、被丘吉尔寄予厚望,指望他能把隆美尔那只“狐狸”的尾巴给揪下来的“救火队员”,和他手下新组建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司令阿兰·戈登·坎宁安中将(这位将军的名字听着就“能打”,但实际操作嘛,咱们后面再说),正站在埃及西部沙漠那巨大的军事地图前,对着那一片黄沙指指点点,唾沫横飞地为即将发动的代号为“十字军行动”的大规模反攻,做着最后的部署。

奥金莱克心里清楚,这一仗,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图卜鲁格已经被围了快八个月了,城里的“沙漠老鼠”们(主要是澳大利亚第九师和波兰独立旅的兄弟们,这帮人也是硬骨头,天天在沙子里啃饼干,眼睛里都快长出仙人掌了)虽然还在顽强抵抗,但也已经是强弩之末,急需救援。更重要的是,英国需要一场胜利,来打破德军在北非不可战胜的神话,也为未来的战略反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不然,国内的报纸上,丘吉尔那张胖脸估计都快被口水淹了。

为了确保“十字军行动”的胜利,英国人这次可是下了血本,把压箱底的“宝贝疙瘩”都快掏空了。在埃及的西部沙漠,第八集团军完成了前所未有的规模集结:

兵力部署:总兵力超过20万人,这其中包括了英国本土的精锐装甲师(如第7装甲师,也就是着名的“沙漠之鼠”,这名字听着就鬼头鬼脑的)、英印步兵师(印度兄弟们也是出了大力的)、南非师、新西兰师以及澳大利亚的部队(虽然澳九师主力还在图卜鲁格城内啃沙子)。兵力上,英军对当面的德意联军(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加上意大利的几个军,总兵力约10万人左右,其中德国人也就三四万,剩下的意大利兵……嗯,你懂的),形成了局部优势。

坦克集群:英军集结了超过700辆坦克!乖乖隆地洞,这在当时的北非战场,绝对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钢铁洪流,仿佛一群铁甲巨兽要在沙漠里开“坦克派对”。其中不仅有速度较快的“十字军”巡航坦克(这名字听着就想去东征),还有从美国《租借法案》刚刚运抵、装甲和火力都还不错的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小巧玲珑,跑得快)和M3“格兰特”中型坦克(这“格兰特”坦克虽然设计有点奇葩,像个长了俩炮管的移动公寓,主炮还装在车体右侧,跟个歪脖子似的,但它那门75毫米炮的威力,对付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还是挺管用的,至少能崩掉几块漆)。

空中优势:英国皇家空军的沙漠航空队,也得到了加强,拥有各型作战飞机超过1000架(能投入战斗的约700余架),在数量上对德国和意大利空军(这俩加起来的飞机,估计还没英国人零头多)形成了压倒性优势,准备为地面部队的进攻提供全程的空中掩护和火力支援,争取把隆美尔的脑袋按在沙子里摩擦。

三路齐出:奥金莱克的作战计划,也算是比较“正统”的打法,教科书式的操作。他将第八集团军兵分三路:南路,由第30军(戈特中将指挥,这位将军名字听着就“上帝保佑”,但运气嘛……)的装甲主力(主要是第7装甲师)作为突击矛头,从埃及边境向西,绕过德军在边境地区的坚固设防地带,直插德军的侧后方,目标是与图卜鲁格城内的守军会师,并寻求与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装甲主力进行决战,最好能把“沙漠之狐”的皮给扒了;北路,则由第13军的步兵师团,沿着海岸公路向西推进,负责拔除德军在边境地区的支撑点(如哈勒法耶隘口,萨卢姆等地,这些地方都是硬骨头),并向图卜鲁格正面逼近;中路,则由一支较小的部队负责牵制当面之敌,顺便看看能不能捡点漏。整个计划的核心,就是想通过南北两翼的钳形攻势,一举解围图卜鲁格,并尽可能地歼灭隆美尔的有生力量,让他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战前的动员和宣传,也搞得是轰轰烈烈,震天响。“为自由而战!”“为解救图卜鲁格的英雄们而战!”“打倒沙漠狐狸,活捉隆美尔!”的口号,响彻了整个英联邦。丘吉尔更是亲自给奥金莱克发去密电,言辞恳切而又充满了期盼,估计内容是这样的:“亲爱的奥金莱克,我把帝国的命运和我的雪茄都押在你身上了!让隆美尔那个狂妄的德国佬知道,他不是沙漠的主宰,大英帝国的骆驼比他的狐狸跑得快!胜利,必将属于我们!”这种来自最高层的“舆论战”和精神鼓舞,也给前线的将士们增添了不少压力和动力,毕竟,谁也不想仗打输了回去被首相用雪茄戳脊梁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沙漠初战,坦克交响曲

1941年11月18日,在经过了数日的沙尘暴天气(老天爷似乎也不想让这场戏太早开演)之后,北非的沙漠上空终于暂时放晴。“十字军行动”的号角,在一片“为了国王和国家”的呼喊声中,正式吹响!

英国第八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在皇家空军的飞机像一群嗡嗡叫的蜜蜂一样在天上盘旋掩护之下,如同开闸的洪水,越过埃及和利比亚的边境线,向着德意联军的阵地扑去!那场面,尘土飞扬,马达轰鸣,蔚为壮观,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好莱坞在拍战争大片呢!

南路,戈特中将指挥的第30军的坦克集群,几百辆“十字军”、“斯图亚特”和“格兰特”坦克,排着歪歪扭扭的队形(沙漠里开车可不是闹着玩的,方向盘稍微一抖就可能跑到隔壁国家去了),卷起漫天黄沙,沿着预定的路线,向着德军南翼的哨所和防御支撑点(如塞鲁马、加赞拉、舍勒拜达等地)发动了猛烈的突击。

隆美尔一开始,对英军这次反攻的规模和主攻方向,出现了严重的误判!他可能还以为,这只是英军的一次规模有限的袭扰行动,或者是想从图卜鲁格城内发动一次突围,搞点“小动作”。他甚至可能还在自己的指挥部里,悠哉悠哉地喝着劣质的替代咖啡,琢磨着晚上是吃罐头牛肉还是意大利面。因此,他并没有立刻将他手中最精锐的非洲军团装甲主力(主要是第15和第21装甲师,这两支部队可是他的心肝宝贝)集中起来,而是将其分散部署在从埃及边境到图卜鲁格外围的漫长战线上,试图应对各个方向都可能出现的威胁。

这种兵力上的分散,恰恰给了英军在局部战场上形成兵力优势的机会。在战役的最初几天里,英军的坦克部队,凭借着在数量上的优势和一定的情报支持(虽然英国人的情报,有时候比隆美尔的假情报还不靠谱),确实取得了一些进展,攻占了德军的一些前哨阵地,俘虏了一些睡眼惺忪的意大利士兵,甚至一度打到了靠近图卜鲁格的外围的西迪雷泽格机场附近。

沙漠上,英德双方的坦克部队,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火花四溅的“钢铁对决”!“十字军”巡航坦克凭借其较高的速度和机动性(虽然装甲薄得像纸壳,被戏称为“薄皮棺材”),试图与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进行缠斗;而新到的M3“格兰特”中型坦克,则用它那门装在车体上的75毫米主炮(这炮管子比它车顶上那门37毫米小炮看着威风多了),在远距离上与德军坦克进行对射。德国人呢?则主要依靠他们那门威力巨大、令人生畏的88毫米高射炮(这玩意儿放平了打坦克,简直就是“开罐器”,一炮糜烂数十里,英军的坦克装甲在它面前跟纸糊的似的,一捅就破)和训练有素的反坦克炮兵,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反坦克炮线”,给冲锋的英军坦克造成了重大的伤亡。一时间,沙漠上炮声隆隆,浓烟滚滚,坦克的残骸和燃烧的车辆随处可见,简直就是一首用钢铁和火焰谱写的、充满了不和谐音符的“坦克交响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英军的攻势看似进展顺利的时候,北非那该死的恶劣天气,又出来捣乱了!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当地人管这叫“吉卜力风”,刮起来昏天黑地,伸手不见五指),遮天蔽日,能见度急剧下降,不仅严重干扰了双方的空中侦察和地面部队的行动,更使得英军那本就脆弱的后勤补给线,雪上加霜。运送油料、弹药和饮用水的卡车,经常在沙尘暴中迷失方向,或者陷入流沙之中,动弹不得。前线的坦克部队,很快就面临着油料和弹药短缺的窘境,进攻的势头也随之减缓。英军士兵们在沙尘暴里,吃沙子比吃饭还多,估计连鼻孔里都能种白菜了。

图卜鲁格解围,老鼠出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