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这时候再想组织有效抵抗,基本上就是“起义来不及,投降姿势还没想好”了。好几个重要的英军补给站,在德军的快速突袭下,瞬间就陷入一片火海,堆积如山的油料桶(隆美尔的最爱!)、弹药箱、饼干罐头和军用帐篷,都成了隆美尔的“战利品”(或者说,是给他的非洲军团送来的“新年红包”,虽然这“新年”过得有点晚)。隆美尔这招“空手套白狼”、“以战养战”的本事,玩得那叫一个炉火纯青,简直可以去开个“战争资源回收再利用培训班”了,学员估计能从柏林排到罗马。
在切割了英军的补给线、制造了足够的混乱之后,隆美尔立刻指挥他的装甲主力(虽然数量不多,但气势很足,有时候甚至把缴获的英国卡车伪装成坦克来凑数,这招儿他在法国就玩过),对当面之敌英军第1装甲师和英印第4步兵师的一部分,发动了教科书般的“钳形包抄”!他充分利用了沙漠地带开阔、但又遍布沙丘和洼地的特点,让他的坦克部队像一群狡猾的狐狸一样,利用沙丘作为掩护,快速地迂回到英军的侧翼和后方,然后突然出现,打你个措手不及。这种“沙丘掩护”的战术,简直是隆美尔的拿手好戏,把那些习惯了在平原上堂堂正正对阵的英国将军们给秀得头皮发麻。
英军败退,加查拉防线再度成为命运边界
隆美尔的这记“回马枪”,打得又快又狠,角度又刁钻,完全超出了英军指挥官们的预料。原本还沉浸在“十字军行动胜利”喜悦中的英国第八集团军,一下子就被打回了原形,从趾高气扬的进攻者,变成了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逃跑者。这剧情反转得,比好莱坞的悬疑片还刺激。
英军在阿杰达比亚和安特拉特一线的防线,在德军的快速突击和“隆美尔式”钳形包抄之下,很快就土崩瓦解,士兵们撒丫子就往东跑,生怕跑慢了被隆美尔抓去当“劳工”。第1装甲师和英印第4步兵师损失惨重,被迫放弃了大量好不容易才抢回来的阵地和装备,一路向东溃退。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则像一群刚刚饱餐了一顿的饿狼,舔了舔嘴角的血迹,又精神抖擞地紧追不舍,那架势,仿佛要把英国人一直赶到苏伊士运河里去喂鳄鱼。
仅仅几天之内,英军就被迫放弃了刚刚“光复”不久的班加西这个重要的港口城市,以及昔兰尼加西部的大片地区。那些曾经在“十字军行动”中好不容易才啃下来的据点,还没捂热乎呢,又眼睁睁地看着它们重新落入了德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手中。这脸打得,啪啪响,比图卜鲁格的沙尘暴刮在脸上还疼。英国士兵们估计都在心里骂娘:“这仗打得,跟荡秋千似的,荡过来荡过去,啥时候是个头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坎宁安中将(在“十字军行动”后期接替了戈特的部分指挥权,但此时整个第八集团军的指挥权实际上又回到了奥金莱克手中,或者说,是由奥金莱克通过前线的里奇中将进行遥控指挥,这指挥体系也是够乱的,跟一团乱麻似的),面对隆美尔这突如其来的、如同打了鸡血一般的凌厉反攻,显得有些束手无策,指挥也再次陷入混乱。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部队,在德军的追击下,不断地向东撤退,希望能退守到更有利于防御的阵地,别让隆美尔真的把他逼到金字塔底下跳尼罗河。
最终,在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之后,英国第八集团军主力总算是撤退到了位于图卜鲁格以西约50公里的加查拉地区。这里,有一条从地中海沿岸的加查拉,向南延伸至内陆沙漠中的比尔哈凯姆绿洲的、相对比较完整的防御地带。英军早在之前占领昔兰尼加的时候,就曾经在这里构筑过一些防御工事,埋下了不少地雷,还挖了不少反坦克壕(虽然可能被沙子填了不少)。现在,他们又匆匆忙忙地开始加固这条防线,调集炮兵,把那些还能开得动的坦克藏在沙丘后面,准备在这里,与卷土重来的隆美尔,进行一场新的、也可能是更具决定性意义的较量。加查拉防线,这条在地图上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细线,再一次成为了双方在北非沙漠中命运的边界。
英军内部的气氛,也因为这次突如其来的失败,变得异常紧张和压抑。前线的士兵们,刚刚经历了“十字军行动”的艰苦战斗,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又被德国人给打了回来,士气自然是高不到哪儿去,估计连圣诞节发的罐头咸牛肉都吃不香了。而远在伦敦的丘吉尔首相,在接到北非战败的消息后,更是气得七窍生烟,雪茄都快捏碎了。他立刻给中东司令部总司令奥金莱克发去措辞严厉的电报,用词估计比沙漠里的蝎子还毒,要求他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稳住战线,严防东线(指埃及方向)出现溃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奥金莱克这位原本还对战局抱有一定乐观情绪的将军,此刻也是压力山大,寝食难安,估计连做梦都在被隆美尔追着跑。
加查拉线初成,双方暂入胶着
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虽然在这次反攻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像一阵旋风一样,把英军重新赶回了加查拉一线,但他自身的损失也不小,尤其是油料和坦克的残损情况,依然非常严重,比他的军服还破。毕竟,他们是从艾格代比亚一线,几乎是“空着油箱”、靠着“缴获的英军物资勉强续命”发动反攻的,这一路打下来,虽然抢了不少英国人的好东西(估计隆美尔的士兵们都快把英国的饼干当饭吃了),但终究是杯水车薪,难以弥补巨大的消耗。再加上补给线依然漫长而脆弱,德国和意大利那不给力的后勤保障体系,指望他们按时足量地送来油料弹药,那还不如指望沙漠里下冰雹来得靠谱。
所以,当隆美尔的先头部队推进到英军新构筑的加查拉防线面前时,他也明智地选择了暂时“止步”,进行休整和重新部署。他知道,就凭手里这点疲惫不堪、油弹两缺的兵力,要想一鼓作气攻破英军这条已经有所准备(至少看起来比上次强点)的纵深防线,那简直是痴人说梦,除非英国人集体睡着了。
于是,从1942年1月底2月初开始,北非战场的局势,再次陷入了一种相对的僵持状态。双方都围绕着加查拉防线,开始挖掘战壕(虽然沙漠里挖战壕,风一吹就没了),布设雷区(这玩意儿倒是管用,埋下去就跟种土豆似的,谁踩谁倒霉),调集炮兵,进行小规模的巡逻和炮战。那种在图卜鲁格围城期间曾经出现过的“沙漠堑壕战”的景象,又一次在昔兰尼加的沙漠中上演了,只不过这次的战线更长,双方投入的兵力也更多,但阵地的密集程度和防御的坚固性,可能还不如图卜鲁格时期那么变态,更像是“丐版的堑壕战”。
战场上,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坦克会战,但小规模的冲突和袭扰却从未停止。英军的远程沙漠巡逻队(这帮家伙简直就是沙漠里的幽灵,开着改装的雪佛兰卡车,涂得跟沙子一个色儿,在德意联军的后方来去如风,专门袭击补给车队和通讯线路,搞得隆美尔头疼不已)和特种空勤团(SAS,这更是特种作战的祖师爷,没事儿就喜欢摸到德军机场去炸飞机,或者在军官俱乐部里扔几颗手榴弹,纯属捣乱分子),也开始在德军的后方大显身手。而德军的侦察部队和突击小队,也经常利用夜暗和沙尘暴的掩护,对英军的前哨阵地进行试探性攻击,双方你来我往,打得不亦乐乎,但谁也占不到太大的便宜。
沙漠里的空气,再次充满了火药味和一种令人窒身又难耐的“战场寒意”(虽然白天太阳依旧毒辣得能把鸡蛋烤熟,但夜晚的沙漠,气温骤降,再加上战争的紧张和对未来的不确定,确实让人感到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寒冷,估计连蝎子都得盖两层沙子睡觉)。双方都在积蓄力量,瞪大了眼睛盯着对方,等待着下一场更大规模的较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