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英军主力还在为北线和中线的“激战”而紧张不已的时候,隆美尔的装甲突击集群,却像一群黑夜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绕过了加查拉防线的最南端,直扑那个看似不起眼、但战略位置却极其重要的沙漠绿洲据点——比尔哈凯姆。
比尔哈凯姆,这个在地图上几乎只是一个小点的地方,此刻却驻守着一支让隆美尔意想不到的“硬骨头”——那就是由马利-皮埃尔·柯尼希将军(也译作柯尼格)指挥的自由法国第一旅。这支部队,主要由来自法国本土、法属非洲殖民地以及一些外籍军团的官兵组成,总兵力约3700人左右。他们装备简陋(主要是一些老旧的75毫米野战炮、反坦克枪和机枪,坦克基本没有),补给也相当困难,但他们心中,却燃烧着对纳粹德国和维希伪政权的刻骨仇恨,以及对恢复法兰西自由和荣誉的坚定信念!他们是戴高乐将军在伦敦扯起“自由法国”大旗之后,第一批响应号召、坚持抵抗的法兰西勇士!
隆美尔原计划,是让他的装甲部队快速绕过比尔哈凯姆这个“小麻烦”,不与其过多纠缠,直接向北,去捅英军的“腰子”。可他万万没想到,柯尼希和他手下的这帮自由法国士兵,骨头比沙漠里的石头还硬!
从5月27日凌晨开始,德军的先头部队(主要是意大利的“阿里埃特”装甲师和部分德军侦察部队)就开始对比尔哈凯姆发动了试探性进攻。自由法国的士兵们,依托着他们自己挖掘的、由战壕、地雷区和巧妙伪装的火力点组成的环形防御阵地,进行了极其顽强的抵抗!
意大利人的坦克,一冲上来,就被法军那些藏在沙丘后面的75毫米老炮给打得是晕头转向,还没搞清楚状况,就被敲掉了好几辆。德军的步兵,在冲锋的路上,也踩响了不少法军布设的地雷,死伤惨重。
隆美尔一看,这“小麻烦”居然这么难啃,有点出乎意料。隆美尔最初判断这只是一处可忽略的小据点,没想到却陷入顽强抵抗,被迫调整计划,于是,他命令德军的第15装甲师也加入到对比尔哈凯姆的进攻之中,同时还调来了大量的炮兵和德国空军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对比尔哈凯姆的阵地进行持续不断的猛烈轰炸和炮击。
一时间,比尔哈凯姆这个小小的绿洲,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血肉磨坊”!炸弹像雨点般落下,炮弹把沙地犁了一遍又一遍,整个阵地都笼罩在硝烟和尘土之中。自由法国的士兵们,在柯尼希将军的指挥下,忍受着酷热、缺水、缺粮、缺弹药的煎熬,以及德军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硬是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战斗意志,打退了德意联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他们白天躲在简陋的掩体里,躲避炮火;夜晚则主动出击,对德军的阵地进行袭扰,破坏敌人的攻城准备。他们的75毫米野战炮,虽然老旧,但在近距离内,对付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还是能起到一定的杀伤作用。他们甚至还用缴获的意大利反坦克炮,来对付意大利人自己的坦克,这简直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典范!
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德军的坦克履带下,堆满了法国士兵的尸体;而法军的阵地前,也同样散落着德军和意大利军被击毁的坦克残骸和阵亡士兵的钢盔。
隆美尔是真急了!比尔哈凯姆这个小小的据点,就像一颗钉子,死死地钉在了他南翼突击集群的前进道路上,严重迟滞了他整个“威尼斯行动”的作战节奏!如果不能尽快拔掉这颗钉子,他的装甲部队就无法安心地向北推进,整个作战计划都可能因此而泡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甚至亲自跑到比尔哈凯姆前线督战,还通过各种渠道向柯尼希将军发出劝降信,许诺给予“体面的投降条件”。但柯尼希将军的回应,只有一个字——“不!”
就这样,自由法国第一旅的这三千多名士兵,在比尔哈凯姆这个被沙漠包围的孤岛上,面对着数倍于己的、装备精良的德意联军的轮番猛攻,硬是坚守了整整16天(从5月27日到6月11日)!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整个盟军在北非的防御部署,争取了极其宝贵的两周时间!
最终,在弹尽粮绝、阵地多处被突破、继续坚守已经毫无意义的情况下,柯尼希将军在得到盟军指挥部的许可后,于6月10日夜间,指挥着残余的部队(约2500人,大部分都已负伤),冒着德军的炮火和追击,成功地从比尔哈凯姆突出重围,撤回到了英军的防线之内。
比尔哈凯姆的陷落,虽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但自由法国第一旅在这场战斗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却像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照亮了当时整个被纳粹阴云笼罩的法国,也赢得了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尊敬和赞扬!戴高乐将军在伦敦得知比尔哈凯姆的消息后,激动地向全世界宣布:“法兰西没有死!法兰西还在战斗!”比尔哈凯姆的坚守,成为了“自由法国”运动的一个重要象征,也为后来法国的解放,埋下了一颗不屈的火种。
而对于隆美尔来说,虽然最终还是拿下了比尔哈凯姆,但他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极其沉重的。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兵员和装备,更重要的是,他整个作战计划的节奏,被这帮顽强的法国人给彻底打乱了!宝贵的两个星期时间,就这么在比尔哈凯姆的沙丘之间白白消耗掉了。而这两个星期,也给了英军重新调整部署、加强防御的机会。可以说,比尔哈凯姆的自由法国守军,用他们的牺牲,为后来英军在加查拉防线其他地段的暂时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让隆美尔的“闪电战”第一次在北非尝到了“消化不良”的滋味。
“盒子阵地”相继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