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阵地”相继失守
隆美尔虽然在比尔哈凯姆那儿被自由法国的兄弟们给好好“招待”了一番,耽误了不少时间,但也总算是把这颗最南边的“钉子”给拔掉了。接下来,他就把矛头转向了英军加查拉防线中段和北段那些星罗棋布的“盒子”阵地。
这些所谓的“盒子”,是英国第八集团军司令里奇中将(奥金莱克在中东司令部坐镇,前线具体由里奇指挥,但这指挥体系有时候也挺乱,奥金莱克经常直接越级指挥,搞得里奇也很头疼)精心设计的。他的想法是,在广阔的沙漠中,与其拉一条漫长而又脆弱的连续防线,不如构筑一系列由铁丝网、雷区、反坦克壕和步兵、炮兵火力点组成的、能够独立作战的环形防御据点,就像一个个坚固的“盒子”一样,互相之间可以提供火力支援,又能各自为战,消耗德军的进攻力量。
这个战术思想,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有点像咱们中国古代的“屯兵据点,以点控面”。可问题是,在沙漠这种开阔地带,面对隆美尔那种以装甲部队高速穿插、分割包围为核心的“闪电战”打法,这种静态的、分散的“盒子”阵地,其固有的弱点也就暴露无遗了。
隆美尔根本就不跟你玩“按部就班、一个一个啃”的游戏!他指挥着他那些刚刚装备了长管75毫米炮的四号F2型坦克(这玩意儿在当时,对付英国的“十字军”和“斯图亚特”坦克,简直就是“降维打击”,一炮一个准,英国坦克兵都管它叫“特别货”),配合着威力巨大的88毫米高射炮(放平了打坦克,那更是所向披靡),根本不理会那些小“盒子”的骚扰,而是集中优势兵力,像一把烧红的尖刀,直接就冲着那些连接各个“盒子”之间的薄弱环节,或者那些看起来比较“软”的“盒子”(比如一些由战斗力较弱的印度部队或南非部队据守的阵地)猛扎!
一旦某个“盒子”被突破,或者“盒子”之间的联系被切断,那这些孤立的据点,就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靶子”,等着被德军的坦克和炮火挨个“敲门”了。
意大利的“阿里埃特”装甲师和“的里雅斯特”摩托化师,这次也总算是没太掉链子(可能是在隆美尔的严厉督促和德国“老大哥”的榜样作用下,战斗力比以前稍微强了那么一点点),在德军的指挥下,也参与了对一些英军“盒子”阵地的进攻和包围,虽然主要还是起个“敲边鼓”、“凑人数”的作用,但至少没像以前那样一触即溃,也算是给隆美尔分担了一点压力。
从6月上旬开始,加查拉防线上的各个英军“盒子”阵地,相继告急!德军的坦克集群,像一群饿狼一样,在英军的防线之间来回穿梭,寻找着薄弱环节。一旦发现机会,就立刻发动猛攻,用精准的炮火摧毁英军的反坦克炮,然后坦克就冲上去,用机枪和榴弹扫荡战壕里的步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英军虽然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他们的“十字军”坦克在德国四号坦克面前,简直就是“移动的打火机”,一打就着。通讯线路也经常被德军的炮火炸断,各个“盒子”之间的协同作战根本无从谈起。很多“盒子”阵地,在与外界失去联系、弹尽粮绝之后,只能在绝望中各自为战,最终被德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
像埃尔阿代姆、西迪穆夫塔、奈特斯布里奇这些曾经被英军寄予厚望的“坚固据点”,在德军的凌厉攻势面前,都像纸糊的一样,纷纷失守。英军的整个加查拉防线,如同被蛀空了的堤坝,开始出现全面的、不可逆转的崩塌!第八集团军的指挥体系,也因为前线的接连失利和通讯的混乱,彻底陷入了瘫痪状态,里奇将军根本无法准确掌握战场情况,也无法有效地调动和指挥部队。英军的军心,也随之全面崩溃,很多部队甚至不战自乱,开始向东溃逃。
“图卜鲁格再次陷落”
加查拉防线一崩,图卜鲁格这个刚刚解围了没几个月的“英雄城市”,就又一次赤裸裸地暴露在了隆美尔的兵锋之下。这一次,它的命运,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1942年6月20日,隆美尔指挥着他那支士气如虹、刚刚在加查拉战场上取得了辉煌胜利的德意联军,对图卜鲁格发动了最后的总攻!
与一年前那场旷日持久的围困战不同,这一次,隆美尔的进攻,准备更充分,兵力更集中,战术也更坚决。他吸取了上次强攻失败的教训,不再从多个方向分散兵力,而是将主攻矛头,集中在了图卜鲁格防御体系相对薄弱的东南方向。德国空军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也对图卜鲁格的防御工事和炮兵阵地,进行了极其猛烈的“地毯式”轰炸,为地面部队的进攻,扫清了障碍。
而驻守在图卜鲁格的英联邦守军呢?此时他们的指挥官,已经换成了南非的克洛普少将。他手底下的部队,虽然也号称有三万多人,但大多是些在之前战斗中被打残的二线部队和后勤人员,装备差,士气也低落,根本无法与一年前那些顽强的澳大利亚“沙漠老鼠”们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英军完全低估德军进攻力度、缺乏应变准备,加之兵员配置不佳,使得图卜鲁格这次沦陷几乎成了“心理崩盘式投降”。
战斗的结果,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德军的工兵部队,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迅速在雷区和铁丝网中开辟了通道。紧接着,德军的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就像一群决堤的洪水,从被撕开的缺口中一拥而入,迅速突入图卜鲁格的市区!守军的抵抗,在德军凌厉的攻势面前,几乎是象征性的,很快就被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