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们说到,隆美尔那只“沙漠之狐”在加查拉防线前是磨尖了爪牙,憋足了劲儿,用一记凶狠的“回马枪”把英国第八集团军打得是晕头转向,找不着北。奥金莱克将军虽然亲自下场指挥,在第一次阿拉曼战役中勉强挡住了隆美尔的攻势,保住了埃及的门户,但也只是惨胜,自己也是元气大伤,累得跟刚跑完铁人三项的骆驼似的。伦敦的丘吉尔首相,一看这“只守不攻”的窝囊样子,气得雪茄都快烧到眉毛了,心里琢磨着:“这奥金莱克不行啊,得换个更能打的,最好是能把隆美尔的狐狸皮给扒了当拖鞋穿!”
北非的沙漠,暂时又恢复了它那特有的、令人窒息的寂静。但在这份寂静之下,双方都在暗中积蓄力量,像两头即将进行生死决斗的猛兽,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互相警惕地注视着对方。一场更大规模、也更具决定性意义的“钢铁风暴”,即将在阿拉曼的沙丘之间,再次爆发!
就在奥金莱克还在为如何守住阿拉曼防线、顺便从丘吉尔那里多要几箱啤酒而焦头烂额的时候,1942年8月,伦敦的一纸调令,像一阵来自英吉利海峡的凉风(也可能是寒风),吹到了开罗的英军司令部。奥金莱克将军被“客气地”请回了印度当总司令(名为平调,实则贬谪),而接替他执掌英国第八集团军帅印的,正是那位在英国本土“严苛练兵”、早就被丘吉尔“惦记”上了的“怪才”将军——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这位蒙哥马利将军,那可真是个“非典型”的英国绅士。身材不高,其貌不扬,戴着一顶有点歪的贝雷帽(据说有两顶,一顶平时戴,一顶上战场戴,跟他的幸运符似的),眼神锐利得像鹰,说话尖酸刻薄,不留情面,看谁都不太顺眼,除了他自己和他养的那几只澳洲鹦鹉。但他练兵和打仗的本事,那可是实打实的,一点水分都没有。
蒙哥马利一到任,立刻就在第八集团军内部掀起了一场“整顿风暴”,那动静,比沙漠里的沙尘暴还大。
大刀阔斧清洗指挥系统:他可不管你是什么老资格、老将领,只要他觉得你指挥不力、思想保守、或者看起来像个“失败者”,立马就让你卷铺盖回家,或者调到后方去数骆驼。那些在他看来“低效、缺乏进攻精神”的军官,被他成批地撤换,整个指挥系统被他搅了个天翻地覆,但也确实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确“稳中求胜”的战略目标:蒙哥马利可不是那种喜欢冒险、靠“灵光一闪”打仗的将军。他信奉的是“做好充分准备再打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他一上任就向全军下达了死命令:“阿拉曼防线,一步也不能再后退!我们要在这里,与隆美尔决一死战!而且,我们不仅要守住,还要打赢!”这“不再后撤一寸”的指令,像一剂强心针,暂时稳住了那些已经快要变成“惊弓之鸟”的英军士兵。
强调战前准备与兵员士气:蒙哥马利深知,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打的就是士气。他一方面拼命向伦敦和华盛顿要补给、要装备,另一方面则极其重视对士兵的训练和思想动员。他经常亲自到各个部队去视察、训话,用他那特有的、简单直接甚至有点粗鲁的语言,跟士兵们“掏心窝子”,告诉他们为什么而战,敌人是谁,我们该怎么打。他还特别强调:“每一名士兵都要知道自己为何而战,要知道我们必将胜利!”这种“精神马杀鸡”,对提升当时普遍低迷的英军士气,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极富个人风格的“演讲政治”:蒙哥马利这人,虽然不善交际,但却是个天生的“演讲家”(或者说,是“训话大师”)。他喜欢戴着那顶标志性的贝雷帽,站在坦克或者卡车顶上,对着黑压压的士兵们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他不用那些华丽的辞藻,也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大道理,就用最简单、最直接、甚至带点“兵痞”味儿的语言,告诉士兵们“我们是谁”、“我们要干什么”、“我们一定能干死那帮德国佬和意大利面条兵!”这种简单粗暴却又充满自信的“演讲政治”,很快就在第八集团军中赢得了士兵们的初步信任和拥护。他们觉得,这个新来的将军,虽然看着有点怪,但至少是个敢说敢干、能带领他们打胜仗的“狠角色”。
英美加强对埃及战区补给:就在蒙哥马利在北非“烧三把火”的时候,英美两国也意识到了阿拉曼战役的重要性。美国的“联合后勤”体系开始全力运转,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像潮水一样涌向埃及。特别是那些刚刚在美国工厂里下线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更是被优先运往北非战场。这“谢尔曼”坦克,虽然在某些性能上可能还比不上德国后期的“虎式”、“豹式”那么变态,但在1942年的北非战场上,对付隆美尔手里那些老旧的三号、四号坦克,那还是绰绰有余的,火力猛,装甲也还算靠谱,关键是数量管够!蒙哥马利看着这些崭新的“美国宝贝疙瘩”,心里那个美啊,估计连做梦都在开坦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德意方面依旧补给捉襟见肘:与英军这边“鸟枪换炮、兵强马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和意大利“兄弟部队”,依旧在为那点可怜的油料和弹药发愁。地中海的海上运输线,被英国海军和空军(特别是从马耳他岛起飞的飞机)骚扰得是七零八落,十船物资能有三四船安全运到就不错了。隆美尔急得是天天给柏林和罗马发电报求援,措辞一次比一次恳切,估计连“亲爱的元首,行行好吧,再给点油吧,不然我的坦克就只能当固定炮台用了”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可希特勒的注意力全在东线斯大林格勒那个“无底洞”上,墨索里尼呢,除了会吹牛和添乱,也指望不上他能干啥正经事。隆美尔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对面的英军一天比一天强大,自己这边却连坦克的油箱都加不满,心里那个苦啊,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他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和那些……嗯,聊胜于无的意大利“盟友”的阵地上。
战前准备:阿拉曼成“布雷海”
蒙哥马利可不是那种喜欢打“遭遇战”、靠“灵光一闪”取胜的将军。他信奉的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向上级(主要是丘吉尔)保证“给我足够的时间和物资,我一定能打败隆美尔”之后,他就开始在阿拉曼防线上,进行起了“愚公移山”式的、极其细致和艰苦的战前准备。
他制定的战役总计划,代号“捷号作战”意思是“轻盈的脚步”,也有人翻译成“轻足行动”,这名字听着倒是挺轻松,但打起来可一点也不轻松)。这个计划的核心思想,简单说就是:
正面强攻,吸引敌主力:在防线的北部,也就是靠近地中海的、德军防御相对坚固的地段,集中优势的步兵和炮兵,发动大规模的正面进攻,目标是吸引隆美尔的装甲主力(主要是德意志非洲军团的第15和第21装甲师)投入战斗,并将其死死地拖住。
南线佯攻,诱敌转移:在防线的南部,靠近卡塔拉洼地的区域,也发动一定规模的佯攻,制造假象,让隆美尔误以为英军的主攻方向在南边,从而诱使其将一部分预备队调往南方,进一步分散其兵力。
北线开辟通道,主力装甲突击部队穿插至后方:等北线的步兵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成功地在德军的雷区和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之后,英军最精锐的装甲部队(主要是装备了“谢尔曼”坦克的第10装甲师等),就从这个缺口一跃而出,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一样,快速地穿插到德军的纵深地带,切断其后路,并从背后攻击那些被吸引到正面战场的德军装甲主力,最终将其分割包围,彻底歼灭。
为了实现这个作战计划,蒙哥马利指挥着英国第八集团军的数十万官兵,在阿拉曼防线上,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土木工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