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104章 沉没的绞肉机(第2页)

第104章 沉没的绞肉机(第2页)

最要命的问题,还是出在了苏军那老大难的指挥协同和后勤保障上。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虽然名义上是协同作战,但实际上呢?由于指挥体系复杂(斯大林本人也经常越级指挥,瞎掺和),通讯联络不畅(无线电设备少,还经常失灵,很多时候还得靠传令兵骑着冻僵的马在雪地里跑),再加上各个集团军、各个师团之间的本位主义和缺乏配合,导致南北两翼的进攻节奏,严重脱节!经常是北边的部队冲得太猛,南边的部队还在原地踏步;或者南边的部队好不容易啃下个硬骨头,北边的部队又因为侧翼暴露而被迫后撤。那两把本该严丝合缝地夹向敌人的“铁钳”,结果呢?一个快,一个慢,一个往东,一个往西(当然没那么夸张,但意思差不多),根本就没能按照预定的计划,在关键的时间和地点,准确地“咬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的包围圈。德军第9集团军的主力,虽然也遭受了重创,但在莫德尔那狡猾的指挥下,硬是利用苏军两翼进攻的空隙和迟滞,成功地避免了被完全合围的命运。

苏军的“大包围圈”计划,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先天不足”的缺陷,最终也未能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而那些已经深深楔入德军防线纵深的苏军突击部队,反而因为两翼友军未能及时跟上,而陷入了自身被反包围的危险境地。

冰雪森林中的断翼军团

在这次勒热夫-维亚兹马战役中,最能体现苏军指挥失误、后勤灾难以及红军将士在绝境中英勇悲壮的,莫过于西方面军第33集团军那场几乎全军覆没的“死亡突击”了。

第33集团军,由叶菲列莫夫中将指挥。这位将军,也算是一员老将了,打起仗来以勇猛果敢着称。他接到的任务,是极其艰巨,也极其关键的——那就是率领他的集团军,从西方面军的左翼,也就是维亚兹马的南面,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狠狠地插向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的结合部,目标是突破德军在乌格拉河一线的防线,然后向西北方向猛攻,一举切断勒热夫突出部内德军主力向西撤往斯摩棱斯克的铁路线和主要公路!说白了,就是要从背后给莫德尔那帮德国佬来个“釜底抽薪”,断了他们的后路!

这个任务,听起来是不是很“刺激”?很“关键”?一旦成功,那勒热夫突出部里的几十万德军,可就真的成了“瓮中之鳖”了!

叶菲列莫夫将军也是个“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主儿。接到命令后,二话不说,立刻就带着他手下那大约6万名红军将士(兵力可能因统计口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大致在这个数量级),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和德军的炮火,义无反顾地向着乌格拉河方向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战斗初期,第33集团军的攻势还算顺利。他们一度突破了德军在乌格拉河的防线,向西北方向的维亚兹马地区突进了数十公里,甚至还切断了部分德军的补给线,给当面的德军造成了不小的混乱和压力。

然而,就在叶菲列莫夫的部队孤军深入、后勤补给线越拉越长的时候,一个致命的危险,却在悄悄地向他们逼近。由于负责在其两翼提供支援的友邻部队(主要是西方面军的其他集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的部队)在德军的顽强抵抗面前,进展缓慢,未能及时跟上第33集团军的突击步伐,导致叶菲列莫夫的部队,像一根伸得太长的手指一样,深深地楔入了德军的防线纵深,但也因此使得自己的两翼完全暴露在了敌人的攻击范围之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德国第9集团军的莫德尔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指挥官们(比如霍普纳,虽然他因为之前擅自撤退被希特勒给撸了,但德军的指挥体系还在运转),那可都是些经验丰富、嗅觉灵敏的“老狐狸”!他们一看,哟呵,这第33集团军居然敢一个人跑到我们家后院来撒野?简直是自寻死路!于是,他们立刻调集了手中所有的机动兵力(主要是装甲师和摩托化步兵师),像两把锋利的剪刀,分别从第33集团军突出部的南北两侧,狠狠地“剪”了过去!

1942年2月初,德军的反包围圈,在维亚兹马以西地区,彻底合拢!叶菲列莫夫中将和他指挥的第33集团军主力,以及从加里宁方面军南下、试图与其会师的第29集团军和第11骑兵军的一部分,总计约十余万红军将士,就这样,被德军死死地包围在了维亚兹马西南方向那片冰天雪地、森林密布的“死亡口袋”之中!

陷入重围的苏军部队,立刻就陷入了弹尽粮绝、与外界失去一切联系的绝境。德军的飞机天天在他们头顶上盘旋轰炸,地面上的坦克和大炮也不停地向他们倾泻着钢铁和火焰。红军将士们,在饥饿、寒冷和绝望之中,依然进行了极其顽强和悲壮的抵抗。他们依托着森林和村庄的废墟,与数倍于己的德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试图从东面打开一个缺口,突围出去。

叶菲列莫夫将军本人,也身先士卒,亲自指挥部队进行突围。他多次拒绝了德军的劝降,也谢绝了苏军最高统帅部派飞机接他个人撤离的建议,坚决表示要与他的士兵们战斗到最后一刻,“生则同生,死则同死!”

然而,在德军的重重包围和绝对的火力优势面前,第33集团军的突围尝试,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包围圈越来越小,伤亡越来越大,幸存的红军将士们,也越来越少。

到了1942年4月中旬,在经历了两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包围圈内作战之后,第33集团军残余的部队,已经基本被打散,弹尽粮绝,失去了最后的抵抗能力。叶菲列莫夫中将本人,在突围无望、身负重伤(一说腿部中弹无法行动)的情况下,为了不当德军的俘虏,也为了保全一个苏联将军最后的尊严,最终选择了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悲壮而又充满遗憾的一生,时年仅46岁。他的遗体,后来被德军发现,对这位宁死不屈的苏联将军表示了敬意,下令以军礼厚葬。

叶菲列莫夫将军和他的第33集团军的悲剧,像一块巨石,沉重地压在了苏军最高统帅部(特别是朱可夫和斯大林)的心头。这次孤军深入、最终全军覆没的教训,是极其惨痛的。它不仅让苏军损失了数万名宝贵的兵员,也让朱可夫那个“勒热夫-维亚兹马大包围”的梦想,彻底化为了泡影。这次事件,也被后来的军事历史学家们,视为苏军在冬季反攻中,由于指挥层(包括斯大林本人)的急于求成、盲目乐观以及对战场困难估计不足,而导致的一次典型的“英雄主义与轻率命令的双重教训”。

勒热夫的绞肉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