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112章 伏尔加绝唱(第2页)

第112章 伏尔加绝唱(第2页)

与此同时,一个更为致命的威胁,正在曼施坦因的侧后方悄然形成。苏联最高统帅部展现了其宏大的战略手腕,他们不仅要挡住“冬季风暴”,更要将计就计,对整个顿河集团军群进行反包围。12月16日,正当第57装甲军在库姆斯基苦战之际,苏军西南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一部分,发动了规模更为庞大的“小土星行动”。

“小土星行动”的矛头,并非直指德军的救援部队,而是巧妙地对准了负责掩护顿河集团军群漫长而脆弱北翼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这支意大利军队装备落后,士气低落,根本无法抵挡苏军三个集团军的联合突击。在苏军排山倒海的攻势面前,意大利人的防线几乎是在瞬间就崩溃了。数十万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士兵溃不成军,争相逃命,在顿河的冰面上留下了一条由尸体和被丢弃的装备组成的死亡之路。

侧翼的崩溃,对于曼施坦因而言是釜底抽薪式的打击。一个巨大的缺口出现在他的身后,苏军的坦克集群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南穿插,目标直指顿河集团军群的后方补给基地,甚至威胁到了整个救援行动的出发点——科捷尔尼科沃。救援者,自己也面临着被包围的巨大风险。

曼施坦因陷入了两难的绝境。是继续不顾一切地向斯大林格勒突击,寄望于奇迹的发生?还是调动宝贵的装甲部队回头去堵塞侧翼的巨大缺口?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他深知,一旦停止向斯大林格勒的进攻,第六集团军的最后一丝希望就将破灭。但如果后方被切断,那么连同第四装甲集团军在内的整个顿河集团军群都将万劫不复。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军事理智战胜了情感。曼施坦因被迫做出了他最不愿意做出的决定:他命令第6装甲师停止在库姆斯基的进攻,并准备将其调离,去应对侧翼的危机。

“冬季风暴”,在这片血色的黄昏中,事实上已经走到了尽头。

就在曼施坦因的外部救援陷入困境的同时,包围圈内外,一场围绕着突围与否的无声战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场战争的交战双方,是远在“狼穴”的希特勒、前线的曼施坦因,以及身陷重围的保卢斯。

12月18日,第57装甲军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其先头部队“兰克”战斗群再次发动了一次奋力的突击,一度抵达了梅什科瓦河,距离包围圈仅剩不到30英里(约48公里)。这是“冬季风暴”所能达到的最远点。曼施坦因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他直接向保卢斯发出了信号,敦促他立即执行“雷鸣”计划,率部向西南方向突围。

为了说服这位犹豫不决的同僚,曼施坦因派遣他的情报军官,艾斯曼少校,执行了一次堪称“虎口拔牙”的危险任务。艾斯曼乘坐一架He-111轰炸机,在夜色的掩护下,惊险地降落在包围圈内冰封的皮托姆尼克机场。他带来了曼施坦因的亲笔信和最准确的情报:救援部队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这是第六集团军突围的最后机会,如果错过,后果不堪设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第六集团军那冰冷压抑的地下指挥部里,艾斯曼见到了保卢斯和他的参谋长阿瑟·施密特少将。艾斯曼详细地阐述了外部的严峻局势,强调救援部队已是强弩之末,不可能再独立打通通道,必须依靠第六集团军从内部的主动配合。

保卢斯本人,在听取了报告后,内心发生了剧烈的动摇。作为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职业军人,他完全理解曼施坦因的判断。他私下向艾斯曼承认,从纯军事角度看,立即突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然而,他身边的参谋长施密特少将,却扮演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角色。

阿瑟·施密特是一个意志坚强、性格固执的军官,更重要的是,他被描述为一个“坚定的国家社会主义者”,对希特勒的命令抱有近乎宗教般的忠诚。在施密特看来,任何违背元首“坚守”命令的行为都是不可饶恕的背叛。他向保卢斯激烈地陈述着反对突围的理由:首先,第六集团军的燃料储备严重不足,现有的燃料仅够所有车辆行驶不到30公里,根本无法支撑突围到会师点的漫长路程;其次,部队中尚有数万名伤员,突围意味着要将他们遗弃,这在道义上难以接受;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步兵部队在长期的饥饿和严寒中已经极度虚弱,他们根本没有体力在冰天雪地里进行一场高强度的突击和长途行军。

施密特的论点,在现实层面上并非毫无根据。第六集团军当时确实仅剩下约70辆尚可开动的坦克,步兵的状况也的确堪忧。然而,这些困难与坐以待毙、最终全军覆没的结局相比,突围至少还保留了一线生机。施密特的强硬态度,与其说是基于军事考量,不如说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偏执。他对保卢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断强化着保卢斯内心深处那种普鲁士军人服从命令的天性。

最终的决定权,落在了希特勒身上。保卢斯将突围的请求和现实的困境一并上报给了陆军总司令部。而希特勒的回应,冰冷而决绝。12月18日晚,他通过无线电明确下令:禁止第六集团军向外突围。他重申,必须坚守“斯大林格勒要塞”,并相信空军能够改善补给状况。

这道命令,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内心本就充满矛盾的保卢斯而言,元首的直接命令让他找到了“解脱”的理由。他选择了服从,将个人的军事判断和拯救部下的责任,让位给了对最高权威的绝对忠诚。他通知曼施坦因,由于燃料不足和部队状态不佳,无法执行“雷鸣”计划。

曼施坦因在接到电报时,感到了深深的绝望。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外部的救援之手已经伸到了极限,而内部被困的人,却因为一道来自远方的荒谬命令,而拒绝握住它。

更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苏军的“小土星行动”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其坦克部队甚至对德军后方重要的空运基地——塔特辛斯卡亚发动了一次大胆的突袭。12月24日,苏军坦克冲进机场,摧毁了停机坪上数十架宝贵的Ju-52运输机和大量物资。这次突袭,彻底打断了“空中桥梁”的脊梁,也迫使曼施坦因不得不将最后的预备队(包括从第57装甲军中抽调的部队)用于防御自己的后方。

内无策应,外有强敌,侧翼洞开。12月23日,曼施坦因在万般无奈之下,正式下令停止“冬季风暴”行动。第57装甲军开始交替掩护,艰难地向后撤退,脱离与苏军的接触。斯大林格勒上空的希望之光,在圣诞节前夕,被无情的现实彻底掐灭。第六集团军的最后一线生机,就此断绝。

曼施泰因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了极高的战略组织能力和战术调度水平,他几乎用手里有限的资源,做到了极致。但个人的天才,已经无法挽回整个战略的颓势。此役,清晰地暴露了轴心国仆从军队的脆弱、整体协同作战能力的瓦解,以及希特勒那套基于“意志”而非现实的僵化指挥体系的致命缺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