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泰因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了极高的战略组织能力和战术调度水平,他几乎用手里有限的资源,做到了极致。但个人的天才,已经无法挽回整个战略的颓势。此役,清晰地暴露了轴心国仆从军队的脆弱、整体协同作战能力的瓦解,以及希特勒那套基于“意志”而非现实的僵化指挥体系的致命缺陷。
空运体系,就此彻底瘫痪。包围圈内的德军,完全失去了获得补给和医疗救治的希望。戈林元帅承诺的每天500吨物资,变成了一个血淋淋的笑话,实际每日送达的补给量,平均不足100吨,连维持士兵最基本的生存都做不到。
面对日益恶化的局势,保卢斯多次向希特勒发电,请求允许突围或投降,但每一次,都遭到了冷酷的拒绝。
1943年1月30日,纳粹党上台十周年纪念日,保卢斯收到了一封来自元首的、出人意料的电报——他被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这在德军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充满了险恶用意的。因为在德国军事历史上,从未有任何一位元帅向敌人投降。这封电报,无异于是在暗示保卢斯,应该像一个“光荣的”德国军人那样,自杀殉国。
然而,这最后的、冰冷的“荣誉”,却反而成为了压垮保卢斯对希特勒最后一点忠诚的稻草。他对手下的军官们说出了那句着名的话:“我不会为了那个奥地利下士的虚荣心去死。” 他的心理状态,从此刻起,由被动的顺从,转向了一种无声的、绝望的抵抗。在指挥部的地下室里,他变得沉默寡言,面容消瘦,不再召集军事会议,只是终日阅读《圣经》,或者在他的日记中记录着这最后的时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指环收紧——罗科索夫斯基的终结攻势
“冬季风暴”的失败,意味着第六集团军的命运,只剩下了时间问题。而现在,轮到苏军来扮演进攻方的角色了。保卢斯和他的士兵们,在绝望中,被迫重新返回斯大林格勒的废墟,将那些曾经的进攻出发阵地,转变为最后的防御工事。他们从猎手,彻底沦为了困兽。
苏军顿河方面军司令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将军,在朱可夫元帅的直接指导下,集结了超过21万人、近700辆坦克和数千门大炮,其中包括了令德军闻风丧胆的“喀秋莎”火箭炮。一张由钢铁和火焰组成的、无情的绞索,即将收紧。
1943年1月10日,“指环行动”以排山倒海般的炮火准备拉开了序幕。苏军的坦克和步兵,从四面八方向着德军那早已残破不堪的防线,发起了最后的、也是最猛烈的攻击。
德军的抵抗,虽然依然顽强,但在绝对的兵力、火力和后勤优势面前,已经显得那么的无力。
苏军首先摧毁了德军在外围的据点和残存的防空阵地。
1月17日,德军在包围圈内最重要的机场皮托姆尼克失守,这几乎是德军伤员撤离的最后希望。
1月23日,最后一个简易机场古姆拉克也被苏军占领。德军与外界的空中联系被彻底切断,医疗物资和弹药彻底耗尽。
到1月26日,苏军成功地将包围圈内的德军,分割成了南北两个孤立的部分。
在发动总攻之前,苏军展开了强大的心理攻势。1月7日,罗科索夫斯基正式向保卢斯发出了第一份劝降书。
苏军承诺,所有投降的德军官兵,都将保留他们的军衔、佩剑和勋章;战后将被遣返回德国;并且将立刻获得食物与医疗救护。
有时心理战比传统战在有些时候更管用,苏军动用了广播、飞机投撒的传单、以及部署在前沿阵地的大喇叭,日夜不停地向德军阵地进行劝降。广播里,播放着忧伤的德国歌曲和从德军战俘身上找到的家信朗读,瓦解着德军士兵的抵抗意志。传单上写着:“德国士兵们,你们正在为希特勒的疯狂而无谓牺牲。斯大林元帅保证,投降的士兵将不会受到报复。”
这些宣传,极大地动摇了德军的军心,俨然一副二战版本的“四面楚歌”。许多饥寒交迫的士兵,都渴望投降,但却被他们的军官和督战队用枪逼着继续战斗。多起“私自投降”的事件,被当场枪决,但这反而加剧了士气的进一步崩塌。保卢斯,依然没有下达集体投降的命令,这使得成千上万的士兵,最终不是死于苏军的炮火,而是死于饥饿、严寒和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