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 = “项目献祭仪式”: 但如果保卢斯自杀,故事就完全变了。戈培尔的宣传机器就可以立刻发动,将结局描绘成:“我们伟大的项目总监,在弹尽粮绝后,为了扞卫公司的荣誉,选择了与项目共存亡!这是一场光荣的、为理想献身的英雄壮举!” 这样一来,一场耻辱的失败,就被扭曲成了一场可以激励后人、凝聚“企业向心力”的悲壮献祭。
2. 重塑项目负责人形象:从“被俘的经理”到“殉道的烈士”
项目失败后,如何处理项目负责人,直接决定了这次失败的对外形象。
被俘的保卢斯 = “失败的活广告”: 一个活着的、被俘的德国陆军元帅,对希特勒来说是公关上的终极噩梦。他会成为苏联人手里最有力的宣传工具,被拉到全世界面前展示,成为希特勒无能和失败的活生生的、会呼吸的证据。(事实上,保卢斯后来也确实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成了希特勒的心腹大患。)他就像一个被竞争对手请去做巡回演讲的、失败项目的经理,反复诉说前老板的愚蠢。
死去的保卢斯 = “忠诚的殉道者”: 一个自杀的元帅则完全不同。他会立刻被塑造成一个“杀身成仁”的烈士,一个忠于“老板”和“公司文化”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完美典范。他的死,可以用来教育其他“项目总监”:看,这才是忠诚的最高境界!这才是我们公司员工应有的样子!
3. 巩固企业文化:杀一儆百,杜绝“理性止损”的念头
对于一个靠“意志力”和“狂热”驱动的公司,最可怕的就是员工开始进行“理性思考”。
投降的先例 = “理性战胜狂热”的危险信号: 如果保卢斯元帅可以因为“现实不允许”而选择投降求生,那就等于向所有德军将领开了一个口子:当“老板”的命令不合理时,你们可以基于自己的专业判断,选择“止损”而不是“愚忠”。这会从根本上瓦解希特勒用以治军的狂热思想。
自杀的典范 = 巩固“非理性”的企业文化: 而要求保卢斯自杀,就是希特勒在用最极端的方式,向所有人重申公司的铁律:“在这家公司,没有‘理性止损’这个选项!除了胜利,唯一的出路就是毁灭!任何背离我意志的理性,都是懦弱和背叛!”
所以,希特勒晋升保卢斯为元帅,这封电报根本不是什么荣誉,而是一份冰冷的、不容置疑的“舞台指导说明书”。
它是在告诉保卢斯:“现在,‘面子工程’大楼马上就要倒塌了。作为项目总监,你的最后一份工作,不是去填写失败报告,而是在聚光灯下,用一种最壮烈的方式,为这场戏拉上一个‘英雄主义’的帷幕。你的死,是这个项目能为公司贡献的最后一点价值——那就是成为一个供人敬仰的‘神话’。”
这充分暴露了希特勒作为“老板”的终极冷酷:当项目无法带来利润时,他想的不是如何拯救员工,而是如何将员工的死亡,包装成一个能提升公司品牌形象的公关产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面对这份来自元首的“死亡邀请”,保卢斯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据幸存的军官回忆,他曾苦涩地说:“我不会为了这个奥地利来的下士开枪自杀!”
这句话,标志着一个职业军人对那个将他们推入深渊的、狂热意识形态的最终决裂。在绝对的绝望面前,一个指挥官对下属生命的最后责任感,以及一个普通人最基本的求生本能,最终压倒了来自独裁者的、强加于他的、虚幻的“英雄”剧本。他选择了投降。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对希特勒精心构建的“英雄神话”的无情戳穿。他选择作为一名战败的、活生生的德国军人,去承担失败的后果,而不是扮演一个死去的、供人膜拜的纳粹图腾。
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之上,留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产。一种,是希特勒试图用元帅权杖和死亡命令去构建的、关于“忠诚”与“荣誉”的虚假神话;另一种,则是保卢斯放下武器、选择投降时所代表的、对残酷现实的最终承认。
这场战役的终极意义或许在于,它以一种最极端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当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被非理性的个人意志所绑架,当维护“面子”的虚荣压倒了对现实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时,最强大的国家也能上演最荒唐的悲剧。任何宏大的、脱离现实的意识形态,最终都将在人性的基本需求和客观世界的冰冷法则面前,撞得粉碎。而那座城市的废墟,至今仍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永恒的警示。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几乎掩盖了北线的呐喊。在勒热夫,朱可夫也在展开他的包围计划,只是,这一次,对手没有慌乱、天气没有眷顾,而命运——也没有偏袒。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