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恶劣的天候,这个本应是苏军突袭的“盟友”,此刻却也成了他们进攻的“绊脚石”。
天候恶劣:持续的大雾和积雪,使得苏军的炮兵观察员根本无法准确地为炮群指示目标,大量的炮弹都落在了空地上,对德军坚固工事的破坏效果,远低于预期。苏军的坦克和步兵,在没过膝盖的积雪和泥泞的冻土中推进缓慢,协同也极其混乱。
德军防御稳固:对面的莫德尔将军,早就料到苏军会从这里下手。他指挥的第九集团军,依托着沿途的每一个村庄、每一片散林、每一个高地,都构筑了由地堡、交通壕和伪装火力点组成的、相互支撑的坚固防御强点。这些“刺猬”阵地,虽然兵力不多,但火力配置得当,有效地阻击和消耗着苏军的前进势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反复试攻(12月初)
在最初的几天里,苏军虽然也付出巨大代价,在某些地段艰难地撕开了一些口子,但并未能达成战役的预期目标。朱可夫对此极为不满,他严令部队继续投入预备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突破德军的防线。
苏军第20集团军和新锐的第6坦克军,奉命向着勒热夫突出部的核心骨干——瑟乔夫卡至别雷的防线,发动了重点攻击,试图从这里将德军的防线拦腰斩断。
然而,莫德尔再次展现了他“防御大师”的本色。他并没有将他手中那支宝贵的装甲预备队(主要是第1和第5装甲师的一部分)顶在第一线去硬拼,而是将其巧妙地部署在二线,等待苏军的突击部队因为孤军深入而侧翼暴露时,再像毒蝎一样,从侧后方发动致命的反击!
于是,在12月初的十几天里,战场上反复上演着同样的、血腥的剧本:苏军的坦克和步兵,在付出巨大伤亡后,艰难地攻占了某个村庄或高地;但还没等他们站稳脚跟,德军的装甲预备队,就会在炮火的掩护下,从侧翼杀出,将这股立足未稳的苏军部队重新包围、压缩、歼灭。苏军的替补部队,就这样一波接一波地被投入到这个血肉磨坊之中,但整个战线的突破幅度,依然局限于几公里之内。大量的坦克和人员,都在这种无休止的、毫无意义的反复争夺中,被白白地消耗掉了。
胜利希望破灭(12月中旬)
到了12月中旬,战场的局势,对苏军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利。
德军开始利用苏军进攻部队之间的空隙,进行小规模的反向穿插和包围,将那些过于突出的苏军营、团级单位,一个个地分割、吃掉。
苏军的后勤补给,在冰雪和泥泞中,几乎完全陷入了瘫痪。前线的部队,不仅缺乏弹药,连最基本的粮食和御寒衣物都供应不上。士兵们在饥饿和严寒中,战斗力急剧下降。犹豫和悲观的情绪,开始在部队中蔓延。
德军的炮兵和反坦克手们,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之后,也逐渐适应了苏军的进攻节奏。他们利用有利地形,进行精准的伏击。大量的苏军坦克,不是因为陷入泥潭动弹不得,就是被德军精准的炮火一辆接一辆地击毁或被迫抛弃。勒热夫突出部西侧的原野,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由冰冷的钢铁残骸组成的坦克坟场。
命运的岔口——木星行动流产
在朱可夫最初的战略构想中,“火星行动”只是一个前奏。他原计划,在“火星行动”成功突破德军防线、合围了第九集团军之后,立刻发动一个规模更大、也更具野心的后续计划——“木星行动”。
“木星行动”的核心,是调集强大的装甲兵团,从“火星行动”打开的突破口,向西、向西南方向的斯摩棱斯克和奥廖尔后方,实施一次更大规模的深远突击,意图将整个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全部合围,并迅速压缩其在中线的整体防御。
然而,“火星行动”在勒热夫突出部面前撞得头破血流的残酷现实,迫使苏军总参谋部最终不得不痛苦地承认,以当时苏军的实力,根本无法支撑“木星行动”这样宏大的战略构想。“木星行动”最终从未被付诸实施,它成为了苏联战争史中,一次重要的、也是充满了遗憾的“战略撤案”,一个停留在图纸上的、过于乐观的梦想。
进入1943年初,随着南线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败局已定,“火星行动”的牵制意义也大大降低。在经历了数月的血腥消耗之后,苏军最高统帅部最终在3月份下令,终止了在勒热夫方向的所有进攻行动。苏军部队,在付出了惊人的代价之后,基本退回到了战役开始前的起始阵地,除了付出巨大伤亡代价,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