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943年初,随着南线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败局已定,“火星行动”的牵制意义也大大降低。在经历了数月的血腥消耗之后,苏军最高统帅部最终在3月份下令,终止了在勒热夫方向的所有进攻行动。苏军部队,在付出了惊人的代价之后,基本退回到了战役开始前的起始阵地,除了付出巨大伤亡代价,一无所获。
此次战役也称第二次勒热夫—塞切夫卡战役,据战后较为保守的统计,在整个“火星行动”期间(1942年11月至1943年3月),苏军的总伤亡人数估计高达33.6万人,其中包括了约15万人阵亡或失踪。此外,还有超过1500辆坦克和装甲车辆在战斗中被击毁或报废。
德军损失:德军第九集团军也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伤亡总数保守估计约为4万至5万人。
“火星行动”从战术和战役层面上看,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但从战略全局来看,它也确实成功地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最精锐的部队(包括莫德尔的第九集团军和大量的装甲预备队)死死地拖在了勒热夫这个“泥潭”之中,使其无法抽调任何兵力南下增援斯大林格勒,为“天王星行动”的成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战略保障。
莫德尔将军在勒热夫的指挥,被后世军事学家视为“防御之艺术”的典范。他所运用的纵深分层布防、预设火力陷阱、以及在关键时刻投入装甲预备队进行快速机动的战术,将德军的防御效能发挥到了极致。此役之后,他获得了希特勒的极大嘉奖,被誉为“东线之盾”和“防御大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对于朱可夫元帅来说,“火星行动”无疑是他辉煌军事生涯中,一次不愿被提及的惨痛失败。在战后,他极少公开提及“火星行动”,在他的回忆录中,也只是对其进行了简略而又含糊的描述。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他对这次战役的失败,始终耿耿于怀,也反映了其在战术层面上,有时过于依赖“兵力冲击”而忽视后勤与地形的盲点。
朱可夫的战后争议:胜利者,还是“血腥元帅”?
勒热夫战役(包括“火星行动”在内),因为其惊人的伤亡和并未达成主要战略目标的结局,在苏联官方战史中,长期被刻意地边缘化和淡化处理。其原因之一,正是因为这次失败的行动是由朱可夫元帅亲自策划和主导的,这与他那“战无不胜”的“胜利元帅”光辉形象,形成了尴尬的对比。
后世许多苏联及俄罗斯的历史学者,对朱可夫在这次战役中的角色,也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正面评价者认为:他依然是那个战略视野最广的苏联统帅。勒热夫的惨重损失,是为斯大林格勒的伟大胜利所付出的、必要的、也是值得的代价。
批评者则指出:朱可夫在此役中,表现出了对士兵生命的惊人漠视,过于依赖密集的火力和“人海冲锋”来解决问题。他将勒热夫战场,变成了一个冷酷的“军事实验场”。有学者甚至形容朱可夫在勒热夫的战法为:“只要能攻下目标,哪怕是用士兵的尸体堆出来一道通往胜利的梯子。”
在东线战场结束后的波茨坦会议期间,朱可夫元帅与时任盟军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私下交谈。当谈及红军是如何突破德军密集的雷区时,艾森豪威尔好奇地问:“元帅先生,面对如此大面积的雷区,你们的工兵是如何进行排除的?”
据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中记载,朱可夫在听到这个问题后,沉默了片刻,然后用一种非常平静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调回答说:
“我们的士兵,就当那些地雷不存在。”
这句话,虽然简短,却充满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残酷。它像一把手术刀,无情地剖开了苏军在卫国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那光辉表象之下的、用无数生命堆砌而成的沉重真相。
勒热夫战役,因为其高昂的伤亡和长期被官方封锁的历史,直到苏联解体后的21世纪,才逐渐被俄罗斯社会所正视和公开纪念。
2020年,在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的共同见证下,一座宏伟的“勒热夫苏军战士纪念碑”,在勒热夫市郊正式揭幕。这座高达25米的青铜雕像,主体为一名身披斗篷、低头默哀的普通红军士兵形象,而他那残破的斗篷下摆,则幻化为无数只冲天而起的鹤——这寓意着,那些倒在这片土地上的战士们的灵魂,终于可以化作白鹤,魂归故里。
纪念碑的基座上,铭刻着苏联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的着名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