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115章 最后的荣耀(第3页)

第115章 最后的荣耀(第3页)

就这样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以苏军的失败而告终,双方开始形成对峙状态。这场战役也成为了双方指挥官命运的又一个分水岭。

曼施坦因登顶:他凭借这次堪称完美的“反手一击”,再次向世人证明了他无与伦比的战术指挥艺术。他因此被授予了橡叶骑士十字勋章,并被公认为“东线最杰出的指挥官”。

豪塞尔与党卫军:虽然战术执行力极强,但也暴露了其不服从国防军指挥、自行其是的危险倾向,为日后党卫军与国防军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军将领的命运:失败,总要有人来承担责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戈利科夫,因为在战役中指挥失当,被斯大林罢免,从此再也未能获得重要的前线指挥权。而瓦图京将军的形象,也因此次失败而严重受损,但最终还是保住了位置。

从战术层面上看,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无疑是德军的一次辉煌胜利。

苏军:伤亡及被俘总数约8.5万至9万人,多达52个师的番号被击溃或重创。

德军:伤亡总数约1.1万至1.2万人,虽然代价不菲(特别是党卫军装甲军伤亡约4500人),但与苏军的损失相比,堪称是一次“大捷”。

战术上:这是一次完美的、教科书式的机动作战反击。

战略上:然而,这场胜利,却并未能从根本上逆转德军在东线的总体被动局面。它更像是一次回光返照,一场“空洞的胜利”。

通往库尔斯克的伏笔:战役结束后,德军的战线在哈尔科夫以北,形成了一个向西深深凹陷的巨大突出部。这个突出部,就是后来将决定整个苏德战争最终命运的——库尔斯克突出部。曼施坦因原本计划,在夺取哈尔科夫之后,发动第三阶段的进攻,一举将这个突出部“拉平”,但因为春季泥泞的到来而被迫中止。而苏军,则利用这个宝贵的喘息之机,开始在这个突出部的周围,构筑起了人类战争史上最坚固、也最复杂的纵深防御体系。

战后,曼施坦因在他的回忆录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这次战役,将其视为自己军事生涯的代表作,并以此来证明,如果希特勒能够始终听从他这样的职业军人的建议,德国本可以赢得战争。但他却巧妙地回避了党卫军在哈尔科夫的暴行和战争的非正义性。

而苏联的官方战史,则长期淡化这次惨败,更多地是突出其最初解放哈尔科夫的短暂“胜利”。

西方的军事历史学家,普遍将此役评价为“东线战场上最后一次经典的德式机动作战”。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不过是一场浪费了德军最后精锐机动兵力的“空洞胜利”。

曼施坦因,用一场战术上的奇迹,暂时稳住了南方集团军群濒临崩溃的战线,也为第三帝国的战争机器,又争取了几个月的喘息时间。哈尔科夫的胜利,成为了东线战场上,德军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由自己主动发起的、并取得完胜的战役。但这,也只是残阳落山前,最后一道绚烂而又短暂的光辉。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结束后,苏德双方早已筋疲力尽,战线在残破的废墟上陷入了短暂的对峙与沉寂。东线的枪声暂歇,战场陷入了令人窒息的静默。

从下一章开始,我们将镜头再次转向另一片浩瀚战场——太平洋。自从中途岛海战那场决定性胜利击沉了日军四艘主力航母后,日本由攻转守,战略态势发生根本性逆转;而美国,也终于开始了它的反攻大业。

只是,美军并未料到,他们这场声势浩大的“收复之路”的第一站——瓜达尔卡纳尔岛,却并非一场轻松的登陆演习,而是一场旷日持久、血肉横飞的地狱试炼……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