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日本篇:陆海军不是不和,是互相敌视
至于日本,之前咱们详细的讲过,那陆海军之间的矛盾,已经不能用“内斗”来形容了,那简直就是“世仇”!“陆军马鹿”和“海军马鹿”之间,不仅在军费预算、武器研发上争得你死我活,在国家大战略上,更是搞出了两套完全不同的“剧本”,甚至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陆军一门心思要“北进”打苏联,海军则做梦都想“南下”抢石油。这种战略上的分裂和内耗,最终也把日本这艘本就已经超载的“战舰”,给活活撕裂了。
轮到美国登场——“将军的战争”与“海军的海战”
好了,看完了别家的“热闹”,咱们再把镜头拉回到美国。您可别以为山姆大叔家里就一团和气,天下太平了。恰恰相反,美国陆军和海军之间的那点“陈芝麻烂谷子”,吵起来的动静,一点也不比别家小,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美国陆军和海军的矛盾,根子也很深。简单说,就是对未来战争的理解和战略方向的选择,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陆军这边,代表人物自然是那位派头十足、嘴里总叼着个玉米芯烟斗、在菲律宾吃了大亏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麦帅和他手下那帮陆军将领们,脑子里想的,是一套“大陆反攻”的路线图。他们认为,要想打败日本,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从澳大利亚出发,先拿下新几内亚,然后反攻菲律宾,解放那里的数万美菲战俘(这当然也包含着麦帅本人那句“我还会回来的”个人荣誉感),并以此为基地,最终进攻日本本土。
而海军那边呢,以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和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尼米兹上将为代表,则对麦帅那套“稳扎稳打”的“大陆路线”嗤之以鼻。欧内斯特·金这位海军作战部长以脾气火爆、性格强硬着称的“海军至上主义者”,更是觉得陆军那帮人根本不懂海战,打起仗来慢吞吞,还老是伸手要海军的船去给他们当“运输大队长”。海军将领们更倾向于一套更灵活、也更符合海权思想的“跳岛攻击”战略。他们认为,没必要去跟日本人一个一个地啃那些重兵把守的大岛屿(比如菲律宾),那会造成巨大的伤亡和资源消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利用海军的机动优势,绕过那些“硬骨头”,直接攻占那些防御薄弱、但战略位置重要的关键岛屿,建立前进航空基地,像下跳棋一样,一步步地逼近日本本土,并用潜艇和飞机,彻底切断日本从东南亚获取资源的海上生命线,最终把日本这个岛国给活活“饿死”!
这两条路线,一个向西南,一个向正西;一个强调陆地决战,一个强调海上封锁;一个想“先解放菲律宾”,一个想“直捣黄龙”。目标虽然都是打败日本,但路径完全不同,所需要的资源(特别是宝贵的航空母舰、登陆舰艇和后勤补给)也完全重叠。于是,谁的路线优先,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谁就能在战争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捞取更大的功劳。这官司,自然就打到了华盛顿的五角大楼和白宫。
麦克阿瑟和尼米兹,这两位太平洋战场上最重要的盟军指挥官,虽然在公开场合还保持着基本的礼貌和风度,但私下里,对对方的战略构想,可以说是相当不以为然。麦克阿瑟觉得,海军那帮人就知道开船,根本不了解陆地作战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他们的“跳岛”战术,是把陆军士兵的生命当儿戏。而尼米兹和欧内斯特·金则认为,麦克阿瑟那套“反攻菲律宾”的计划,更多的是出于他个人的虚荣心和政治考量,在军事上既不经济,也非上策。
在瓜岛战役策划的初期,这两位大佬甚至都不愿意直接跟对方沟通,更别提共享详细的作战计划了,很多时候,都得通过联合参谋部那帮“和事佬”在中间传话。
而华盛顿的联合参谋部里,更是天天上演“全武行”。陆军参谋总长乔治·马歇尔将军(这位仁兄可是罗斯福总统最信任的军事顾问)和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为了给自家的“孩子”(陆军和海军)多争点资源,多抢点任务,在会议上是拍桌子、瞪眼睛,吵得不可开交。关于是应该优先支援麦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战区,还是应该优先支持尼米兹的中太平洋战区,两人几乎在每一艘航母、每一个陆战师的分配问题上,都要进行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
真实案例:瓜岛之前的“吵翻天”
瓜达尔卡纳尔岛(简称瓜岛),这个在战前地图上都快找不着的热带小岛,就成了这场军种矛盾的第一个“爆发点”。
最早提出要占领瓜岛的,是海军。欧内斯特·金通过情报得知,日本人正在瓜岛上修建一个机场。欧内斯特·金认为,必须抢在机场完工之前,把它夺下来!
可陆军高层呢?一开始对这个“鸟不拉屎”的鬼地方根本不感兴趣。他们觉得,这完全是海军的“私事”,凭什么要让陆军的宝贵兵力去为海军的“杞人忧天”买单?他们不愿意承诺出动正规的陆军部队去参加这场看似“前途未卜”的登陆作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