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116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3页)

第116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3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下可把海军给逼急了。没办法,欧内斯特·金只能决定,动用他手里能直接指挥的、也是海军的“亲儿子”——海军陆战队(陆战队虽然名义上是“陆战”,但其指挥体系和传统上,都更亲近于海军),去执行这次登陆任务。这就导致了瓜岛战役的初期,登陆和作战的主力,是海军陆战队第一师,而陆军的正规部队,则是在战役打得最艰苦的时候,才姗姗来迟地被派来“增援”。这种战前的“各自为政”,也为后来在瓜岛上陆、海、空三军指挥混乱、协同不畅、甚至出现轰炸机误伤己方阵地的乌龙事件,埋下了伏笔。

面对着手底下这帮谁也不服谁、天天吵着要“分家”的将军们,坐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的罗斯福总统,心里那个愁啊,头估计比经济大萧条那会儿还大。他知道,这两拨人,一个是陆军的“门面担当”,一个是海军的“中流砥柱”,哪个都得罪不起,哪个都不能轻易换掉。可要是任由他们这么吵下去,那这仗也别打了,干脆大家一起回家抱孩子算了。

于是,罗斯福这位玩弄政治权术的大师,开始了他那套独一无二的、充满了“和稀泥”艺术的“权力平衡术”。

首先,他强化了“联合参谋部”这个机构的职能。这个机构,就是把陆、海、空(陆军航空队)三军的最高首脑都凑到一个屋里,强制他们每周都得开会,有啥矛盾当面吵,有啥计划当面说,吵完了,打完了,总得拿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来。虽然会议上经常是唾沫横飞,火药味十足,但至少,它提供了一个沟通和协调的平台,避免了军种之间完全的“信息隔绝”。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招,罗斯福采纳了一个看似“分裂”、实则极其聪明的“分而治之”策略。他没有强行命令麦克阿瑟必须听尼米兹的,也没有让尼米兹完全配合麦克阿瑟。他大手一挥,在太平洋的地图上,划下了一条线,把整个太平洋战区,分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责任区”:

一个,叫“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自然是那位天天念叨着要“回去”的麦克阿瑟将军。这个战区,主要包括澳大利亚、新几内亚、以及他心心念念的菲律宾。

另一个,叫“太平洋战区”,这个战区又被细分成了几个区,其中最核心的“中太平洋战区”和“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则由坐镇珍珠港的尼米兹海军上将担任。

这两个战区的司令官,互不隶属,都直接向华盛顿的联合参谋部和总统本人负责。这等于说,罗斯福给这两个都想当“主角”的将军,一人搭了一个舞台,给了他们各自一定的自主权和资源,让他们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去施展各自的战略构想。

这种“双线并进”的战略,虽然在资源分配和协同作战上,也经常会产生一些摩擦和浪费,但它却巧妙地化解了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之间那种不可调和的指挥权之争,也避免了因为强行“统一指挥”而可能导致的决策瘫痪。更重要的是,它从两个不同的战略方向,同时对日本的“绝对国防圈”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使得日本人不得不两线作战,疲于奔命。这可以说是罗斯福在战略层面,一次极其高明的“政治操作”,用一种“在竞争中合作”的模式,最终实现了“1+1>2”的战略效果。

一个通病,一场战争

二战中,这种军种之间的不和,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给各国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甚至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但反过来看,也正是这种“内卷”式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倒逼着各个军种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战术改革,以证明自己比对方“更强”、“更有用”。

而对于美军来说,瓜达尔卡纳尔岛这场战役,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期中考试”,虽然考得磕磕绊绊,错漏百出,但也让他们第一次真真切切地认识到了,在现代战争中,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重要性。从瓜岛的泥潭里爬出来之后,美军开始痛定思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建立起了更加高效的联合指挥体系和协同作战模式。这也为他们日后在塔拉瓦、塞班、硫磺岛、冲绳等一系列更加复杂、也更加血腥的两栖登陆作战中,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正是在这种你争我抢、磕磕绊绊的“军种博弈”之中,在华盛顿那烟雾缭绕的会议室里和太平洋上那波涛汹涌的航母舰桥上,美军终于把他们反攻的第一站,艰难地锁定在了南太平洋上那个不起眼的、在地图上几乎只是一个绿色小斑点的岛屿——瓜达尔卡纳尔。下一章,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场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们称为“地狱”的、开启了整个太平洋反攻之路的——血与泥的试炼。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