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们说到,埃德森岭那一夜的血战,像一盆冰水,把川口清健那颗发热的脑袋给浇了个透心凉。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们用机枪和刺刀,给那些还沉浸在“万岁冲锋天下无敌”幻想中的日本兵,好好上了一堂“什么叫现代防御”的实践课。
但这小小的胜利,对岛上的范德格里夫特和他的陆战一师来说,不过是在地狱的门口,稍微喘了口气而已。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因为埃德森岭的失败,不仅没有吓退日本人,反而彻底激怒了他们。在拉包尔和东京的作战室里,那些被打了脸的日本陆海军大佬们,像一群输红了眼的赌徒,决定把手里最后、也是最值钱的筹码,全都押在瓜岛这张赌桌上!
一场更大规模的、旨在“一举定乾坤”的“十月攻势”,开始紧急地酝酿和策划起来。
百武晴吉的“复仇军团”
负责指挥这次总攻的,是日本第17军司令官百武晴吉中将。这位老将看着地图上那个小小的、却让他损兵折将的瓜岛,眼睛里估计能喷出火来。他下定决心,要用压倒性的兵力,把亨德森机场和上面的美国人,彻底从地图上抹去。
“东京快车”的汽笛,在所罗门群岛的夜色中,吹得更响、也更急了。一艘又一艘的日本驱逐舰和少量运输船,冒着被美军飞机和潜艇发现的危险,像一群在夜间赶集的蚂蚁,争分夺秒地把更多的部队和装备,往瓜岛那片死亡沙滩上送。
这一次,日本人是下了血本了。不仅把之前被打残的“川口支队”和“一木支队”的残部给重新编组起来,更是从其他战场,抽调了号称“仙台猛虎”的第二师团等精锐部队。一时间,岛上的日军兵力,像吹气球一样,迅速膨胀到了三万多人。
然而,这看似庞大的“复仇军团”,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泥足巨人”。“东京快车”虽然能送人,但运不了重炮,也带不来足够的粮食和弹药。很多日本士兵,刚从船上下来,背着几天的口粮和少得可怜的弹药,就得一头扎进那片湿热、泥泞的丛林里,靠着两条腿,去寻找他们的进攻出发阵地。饥饿、疲劳、再加上无处不在的疟疾和痢疾,像一群看不见的恶魔,无情地吞噬着他们的体力和战斗意志。
即便如此,百武晴吉还是制定了一个看似周密、实则充满了“一厢情愿”的决战计划。这个计划,是一场典型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大合唱:
陆上:由他亲自指挥,将三万多地面部队,兵分两路。一路从西面的马塔尼卡乌河方向发动牵制性进攻;而主力,则由丸山政男中将率领,再次穿越那片被诅咒的南部丛林,对亨德森机场的南侧防线,实施致命的中央突破。
海上:联合舰队将派出由战列舰(金刚号、榛名号)和重巡洋舰组成的“挺身炮击舰队”,利用夜色的掩护,突入“铁底湾”,对亨德森机场进行毁灭性的炮火准备,为地面部队的总攻“清场”。
空中:从拉包尔起飞的陆基航空兵和联合舰队的航母特混舰队,将协同出击,在瓜岛上空与美军的“仙人掌航空队”进行决战,彻底夺回制空权。
美军的三大压力
对面的范德格里夫特,日子同样不好过。他手底下,虽然也陆续得到了一些增援(主要是陆军的第164步兵团,这是第一支抵达瓜岛的美国陆军正规部队),但总兵力依然处于劣势。更重要的是,他面临着三大足以致命的压力:
补给的困境:虽然运输船队也开始零星地向瓜岛运送补给,但“铁底湾”的风险太大,海军的大部分舰船都不敢在白天久留。岛上的弹药、药品、飞机零件和燃料,依然是捉襟见肘,每天都得精打细算着过日子。
士兵的疲惫:陆战一师的官兵们,已经在岛上连续苦战了两个多月,几乎人人带病,个个消瘦。持续的营养不良、睡眠不足和精神紧张,已经让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达到了崩溃的边缘。
指挥的更迭:就在这大战一触即发的前夕,南太平洋战区的总指挥,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那个在珊瑚海和中途岛都显得有些“谨慎有余、魄力不足”的弗莱彻上将,总算是被调离了。接替他的,是美国海军中一个以作风强硬、性格火爆、充满了进攻精神而着称的“狠角色”——威廉·哈尔西海军中将!哈尔西这位被手下士兵们敬畏地称为“公牛”的将军一上任,立刻就给整个战区带来了一股“打了鸡血”般的强悍风气。他向范德格里夫特保证,海军将不惜一切代价,支持瓜岛的战斗。但部队的调动和战略的调整,毕竟还需要时间。
就这样,在1942年10月,瓜岛,这座太平洋上的“压力锅”,已经被双方不断加码的赌注,给烧得通红,即将迎来一场最猛烈、也最彻底的爆炸。
铁雨倾泻:舰炮轰炸亨德森机场
百武晴吉总攻的序曲,不是由陆军的冲锋号吹响的,而是由海军的巨炮奏响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