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们说到,百武晴吉的陆军在亨德森机场南侧的山脊上,撞得是头破血流,尸横遍野。而南云忠一的海军呢,在圣克鲁斯群岛海战中,虽然把美国的“大黄蜂”号给送进了海底,但自己手底下那些经验丰富的王牌飞行员,也跟下饺子似的,损失了一大堆,剩下的两艘主力航母“翔鹤”和“瑞鹤”也得回厂大修。这“陆海协同”的总攻,算是彻底演砸了。
消息传回东京,大本营里的那帮陆海军大佬们,脸都绿了。他们终于意识到,瓜岛上那帮衣衫褴褛、天天跟疟疾和烂泥巴作斗争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远比他们想象的要难缠得多。光靠“东京快车”那种“添油战术”偷偷摸摸地送点步兵上去,根本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要想拿下瓜岛,就必须来一次“下血本”的、也是最后的总攻!
日军计划:三板斧的最后豪赌
于是,一个更大规模、也更具赌博性质的增援和炮击计划,被迅速地制定了出来。这个计划,是一套典型的“三板斧”组合拳:
运输船队唱主角:由“运输大队长”田中赖三海军少将亲自押送,组织了11艘大型运输船,上面满载着日本陆军第38师团约七千名生力军,以及他们赖以攻坚的重型火炮、弹药和大量的粮食补给。这是日军第一次尝试在瓜岛战役中,进行如此大规模的重装备和物资强行输送。
炮击舰队当先锋:为了确保运输船队能够安全地靠近瓜岛并卸下“宝贝疙瘩”,联合舰队派出了一支由阿部弘毅海军少将指挥的“挺身炮击队”。这支舰队的火力,那叫一个凶悍,核心就是两艘高速战列舰——“比睿”号和“雾岛”号!他们的任务,就是在运输船队抵达的前一个晚上,突入“铁底湾”,用他们那356毫米的巨炮,把亨德森机场再像上次一样,给彻彻底底地“犁”上一遍,把“仙人掌航空队”的飞机全都炸成废铁,让美国人彻底变成“睁眼瞎”。
主力舰队在后压阵:在更远的后方,还有由近藤信竹海军中将指挥的、包括重巡洋舰“爱宕”号、“高雄”号在内的第二舰队主力,随时准备支援炮击舰队,并与可能出现的美军水面舰队进行决战。
这个计划,从纸面上看,环环相扣,气势汹汹,似乎是志在必得。日本人觉得,只要这次能把第38师团和他们的重炮安全送上岸,那瓜岛的陷落,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可日本人没想到的是,他们的这点“小九九”,早又被珍珠港那帮“破译天才”给摸了个一清二楚。尼米兹上将看着情报部门送来的、关于日军即将对瓜岛发动“最后总攻”的报告,眉头紧锁。
他知道,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斗,也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当时,美军在南太平洋能动用的水面舰艇力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如日本人。特别是战列舰,美国人更是连一艘能跟“比睿”、“雾岛”正面抗衡的都没有。
但就在这个危急关头,新上任的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公牛”哈尔西海军上将,展现出了他那特有的、充满了“牛仔”风格的强悍和决断。他桌子一拍,电报一发,内容只有一个字——“打!”
哈尔西的决心,是极其坚定的。他下令,将整个南太平洋战区所有能动弹的、能开炮的军舰,不管是巡洋舰还是驱逐舰,不管是新船还是老爷船,全都给凑到一块儿,交给瓜岛前线的指挥官们,让他们去跟日本人拼命!他甚至还做出了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命令那艘在圣克鲁斯群岛海战中受了重伤、好不容易才拖回后方基地进行紧急抢修的“企业”号航空母舰,立刻停止修理,带伤上阵,为水面舰队提供极其有限、但却至关重要的空中支援!
更重要的是,哈尔西还把他手里最后两张“王牌”——两艘刚刚抵达太平洋战区不久、装备了新式雷达火控系统的现代化战列舰“南达科他”号和“华盛顿”号——也派往了瓜岛前线。这是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海军第一次,也是在极度被动的情况下,主动寻求与日本海军进行战列舰级别的正面硬撼!
一场关系到瓜岛命运、也关系到整个太平洋战争走向的战列舰大混战,即将在“铁底湾”那片充满了沉船和怨魂的死亡海域,拉开它血腥的序幕。
第一夜(11月13日凌晨):近身肉搏的“酒吧间斗殴”
1942年11月12日夜,瓜岛海域,天色漆黑如墨,海面上波涛汹涌,下着瓢泼大雨。
一支由丹尼尔·卡拉汉海军少将指挥的美军巡洋舰编队(TG 67.4特遣舰队),正排着单纵队,小心翼翼地在萨沃岛和瓜岛之间的水道里,进行着警戒巡逻。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舰队,可以说是美国海军的“杂牌军”,包括了2艘重巡洋舰(旗舰“旧金山”号、“波特兰”号)、3艘轻巡洋舰(“亚特兰大”号、“海伦娜”号、“朱诺”号)和8艘驱逐舰。他们没有战列舰,大部分官兵也缺乏夜战经验。虽然一些军舰上装备了新式的SG搜索雷达,但在恶劣的天气和混乱的指挥下,这些“千里眼”的效能,也大打折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