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们说到,瓜达尔卡纳尔海战那三天三夜的惊天动地,像一场威力巨大的台风,虽然暂时吹散了日本海军的“不败神话”,但也把“铁底湾”这锅本就浑浊的海水,搅得是更加波涛汹涌,敌我难辨。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场海战打得是真惨,也是真实在。虽然损失了“朱诺”号、“亚特兰大”号在内的多艘巡洋舰和驱逐舰,但他们用巨大的代价,换来了最宝贵的战略成果——亨德森机场,保住了!
这机场,就是美军在瓜岛上那颗跳动的心脏。只要它还能起降飞机,那瓜岛的天空,就永远不可能完全属于日本人。海战一结束,美国海军的“海蜂”工兵部队,就立刻像一群勤劳的蜜蜂,扛着铁锹和钢板,冲向了那被日军炮弹犁了一遍又一遍的机场跑道。他们不分昼夜地填弹坑、铺钢板、修复指挥塔,硬是在短短几天之内,就让这座几乎瘫痪的机场,又一次恢复了起降作业的能力。
紧接着,一条稳定的“空中补给链”被奇迹般地建立起来了。一架又一架的C-47“空中火车”运输机,满载着弹药、药品、食品和飞机零件,从数百公里外的新喀里多尼亚等后方基地起飞,冒着被日本零星战斗机袭扰的风险,源源不断地飞抵亨德森机场。当岛上的陆战队员们,第一次看到那些涂着白星的美军运输机,像下蛋的母鸡一样,在机场上空投下一个又一个挂着降落伞的补给包时,很多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是孤儿了,他们终于有“奶”吃了!
海上的补给线,也随之恢复。虽然“铁底湾”依旧危机四伏,但至少在白天,美军的运输船队,在“仙人掌航空队”的空中掩护下,可以相对安全地靠近瓜岛,卸下宝贵的增援部队和重型装备。美国陆军第25步兵师和海军陆战队第2团等生力军,分批登陆,使得岛上的美军总兵力,迅速增加到了两万多人,在数量上,第一次开始反超岛上的日军。
美军开始向岛内推进
兵强马壮了,腰杆子也硬了,范德格里夫特少将的反攻计划,也终于可以从图纸上,搬到现实中了。他将部队兵分三路,沿着“马塔尼卡乌河——海岸线——鲍因山脊”这三条主线,开始向岛屿的西部和内陆,发动试探性的、也是持续不断的蚕食性进攻。
岛上的作战环境,也开始变得“标准化”起来。工兵们不仅修复了机场,还修建了更多的野战医院、指挥所、炮兵阵地和通讯网络。曾经那个混乱不堪、到处是散兵坑的滩头阵地,逐渐变成了一个组织有序、功能完备的“战争堡舍”。
为了表彰范德格里夫特将军在瓜岛战役最艰难的时刻所展现出的卓越指挥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1942年11月底,华盛顿传来消息,罗斯福总统亲自批准,授予他美国军人的最高荣誉之一——荣誉勋章,与陆战队的国会荣誉勋章同级,但此处指海军的最高荣誉,以表彰其在海军陆战队指挥中的非凡贡献)。
而那位在幕后力排众议、坚决主张与日军“硬碰硬”的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公牛”哈尔西,也因为其在整个战役期间表现出的那种“一往无前、敢于下注”的大胆指挥风格,而深得罗斯福总统和海军部的赏识。华盛顿海军部发来电文,盛赞其“以果敢果断之勇、力挽狂澜于破局之间”,并正式晋升他为美国海军四星上将,这也是当时美国海军现役将领中,极少数能获得的最高军衔。
据说,哈尔西在得知自己晋升的消息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兴奋。他只是在私下里,对他的一位参谋长苦笑着说了一句:“我只是把手上最后一枚筹码,压在了那片该死的、被上帝遗忘的岛上而已。幸运的是,这次,我们赌赢了。”
深渊边缘:日军士兵的孤岛生活
就在美国人这边“鸟枪换炮”、士气大振,准备在瓜岛上大干一场的时候,岛上那几万名日本士兵的处境,却是一天比一天糟糕,简直是从“地狱”滑向了更深的“深渊”。
瓜达尔卡纳尔海战的失败,对岛上的日军来说,是釜底抽薪式的打击。他们的海上补给线,被彻底切断了!“铁底湾”已经变成了美国海军的“狩猎场”,任何试图在白天靠近瓜岛的日本船只,都会遭到美军飞机的毁灭性打击。“东京快车”虽然还在夜间零星地进行一些“老鼠运输”,但风险越来越大,运送的物资也越来越少,很多时候,驱逐舰还没靠近岸边,就被美军的鱼雷快艇或者雷达发现,只能仓皇逃窜。
最终,连“运输大队长”田中赖三这位经验丰富的“夜战专家”,也因为在一次运输行动中,其指挥的驱逐舰编队遭受重创,而被大本营以“指挥不力”为由,撤职查办,灰溜溜地调离了前线。百武晴吉和他的参谋长牟田口廉也,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向东京的陆军省发出了一封充满了绝望的电报,承认“岛上部队已陷入生死存亡之绝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没有了补给,饥饿,就成了比美国人的子弹更可怕的敌人。
岛上的日军,官方配给的粮食,从最初的“每日一碗干饭”,很快就削减到了“每日半碗”,最后甚至连米都见不着了,只能靠一些发霉的饼干和野菜充饥。
为了活下去,日本士兵们开始像野人一样,在丛林里寻找一切可以吃的东西。野果、树根、蜥蜴、蛇、甚至那些令人作呕的昆虫,都成了他们赖以果腹的“美味佳肴”。很多人因为吃了有毒的植物而上吐下泻,或者被毒蛇咬伤,在痛苦中死去。在最绝望的时候,一些士兵甚至开始靠吃自己的皮带、煮烂的军靴鞋底来果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