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最终,在经过了短暂而又激烈的内部讨论之后,罗斯福总统,这位坐在轮椅上的三军总司令,给出了他那简短而又冷酷的答复:“让他永远不要再起飞。”
作战计划制定:复仇行动。
总统的“圣旨”一下,一场代号为“复仇行动”的、人类空战史上第一次、也是最精准的“指挥官猎杀”行动,开始紧张而又秘密地策划起来。
这个光荣而又九死一生的任务,最终交给了部署在瓜岛亨德森机场的美国陆军航空队第339战斗机中队。他们装备的,是当时美军中唯一一种航程足够远、火力足够猛、而且速度也足够快,能够执行这次超远程拦截任务的“神器”——P-38“闪电”双引擎战斗机!
P-38这种飞机,长相奇特,有两个机身和两个尾翼,看起来像个“双体船”,但性能却相当优异,不仅航程远,火力也猛(机头集中装备了机枪和机炮),是专门用来执行远程护航和拦截任务的。
作战计划,被制定得是精细到了极致:
行动编队:总共派出18架P-38战斗机(后来有两架因为机械故障中途返航,实际参战16架)。其中,4架飞机组成“猎杀小组”,专门负责攻击山本乘坐的那两架“一式陆攻”轰炸机;其余的十几架飞机,则组成“掩护小组”,负责在更高的高度,与可能出现的、为山本护航的日本“零式”战斗机进行缠斗,为“猎杀小组”创造攻击机会。
极限航程飞行:从瓜岛的亨德森机场,到预定的伏击点——布干维尔岛上空,单程航程就超过了700公里!这对于P-38战斗机来说,也几乎是其作战半径的极限。为了确保有足够的燃油进行战斗和返航,每一架P-38都必须加挂两个巨大的副油箱。
超低空隐蔽航线:为了避开日军部署在所罗门群岛各个岛屿上的雷达站和观察哨,整个机队必须在出发后,立刻下降到距离海面只有十几米的超低空,像一群贴着浪花飞行的海鸟一样,在广阔的太平洋上,进行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无线电静默飞行!这对飞行员的驾驶技术、导航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任何一点点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机毁人亡。
飞行员的最后简报
负责指挥这次“空中刺杀”的,是第339中队的指挥官约翰·米切尔少校,而担任“猎杀小组”领队的,则是经验丰富的托马斯·兰菲尔德中校。
在行动开始前一个小时,米切尔才将这次任务的真正目标,告诉了那些即将出发的飞行员们。当飞行员们听到,他们即将要去猎杀的,竟然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最高统帅山本五十六本人时,整个简报室里,一片死寂,紧接着,就是一阵压抑不住的、充满了兴奋和复仇快感的低声议论!他们知道,自己即将参与的,将是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千载难逢的战斗!
1943年4月18日,清晨。瓜岛,亨德森机场。
天色微明,空气中还带着一丝热带的湿气。16架银白色的P-38“闪电”战斗机,在巨大的引擎轰鸣声中,依次从那条用钢板铺就的、饱经战火的跑道上呼啸而起,迅速地在空中集结成编队,然后,猛地一头扎向海平面,消失在了东方的晨曦之中。
这是一段充满了煎熬和挑战的航程。16架P-38,在距离波涛汹涌的海面只有十几米的高度,以编队形式,进行着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无线电静默飞行。飞行员们必须全神贯注,紧紧地盯着前方的长机,保持着队形,同时还要时刻注意海面的变化,防止因为操作失误而一头栽进海里。
导航,更是成了最大的难题。没有了无线电的指引,他们能依靠的,只有手腕上的秒表、腿上的航图、驾驶舱里那小小的罗盘、以及对太阳、岛影和海流方向的经验判断。这简直就是一场在茫茫大海上进行的、最原始、也最考验飞行员基本功的“盲飞”!
目标进入伏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