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场仗打到中午,细萱戊子郎和他指挥的日本舰队,在场面上是占据着绝对优势的。美军的重巡“盐湖城”号被打得是一瘸一拐,好几次都差点趴窝;驱逐舰“贝利”号也受了不轻的伤。而日本舰队这边呢?虽然旗舰“那智”号也挨了几发炮弹,但都是些不痛不痒的皮外伤,主力舰的战斗力基本没受影响。
按理说,这时候细萱中将只要再加把劲,下令舰队继续追击,全歼麦克莫里斯这支已经伤痕累累的“残兵败将”,那是大概率的事儿。可就在这节骨眼上,细萱中将的脑子里,那根“谨慎”或者说“胆小”的弦儿,又被拨响了。
他心里的小算盘,是这么打的:
第一,美国人的飞机!这是他最害怕的。虽然打到现在天上连个鸟毛都没见着,但谁敢保证美国人的轰炸机不是正在某个云层后面憋着坏呢?这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上的美军机场,到底有多少飞机,能飞多远,他心里也没底。万一自己这边跟美国军舰打得正欢,人家几十架轰炸机突然冒出来,对着他这几艘没有空中掩护的宝贝疙瘩一顿猛炸,那可就全完了!
第二,美国人的潜艇!北太平洋这片海域,可是美国潜艇经常出没的地方。打了这么久,动静这么大,天知道有没有几艘美国潜艇正悄悄地往这边摸过来,准备给他来个“海底捞”呢?
第三,也是最要命的——油不够了!日本海军那会儿,因为资源紧张,出海打仗,油料都是掐着指头算的。经过这几个小时的高速机动和战斗,他舰队里那几艘驱逐舰的油箱,已经快要见底了。再打下去,就算打赢了,没油回家,那也得在半路上趴窝,等着被美国人捡便宜。
第四,任务已经“完成”了?他这次出来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运输船。现在运输船已经安全撤回去了,也算是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跟美国舰队的这场遭遇战,虽然没能全歼对方,但也把他们打得够呛,算是“教训”了他们一下。从这个角度看,似乎也没必要再冒着巨大的风险,去跟这帮不要命的美国人死磕了。
就在这些担忧和盘算之下,细萱戊子郎中将,最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也让他自己后来追悔莫及的决定——撤退!
中午12点刚过,日本舰队突然停止了炮击,调转船头,拉起烟幕,开始全速向西撤离战场。
舰桥上的麦克莫里斯,看着日本人那逐渐远去的背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可能还在想:“这就跑了?我还以为得再打一会儿呢!”虽然他手下的舰队也已经快撑不住了,但他硬是靠着一股子“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狠劲儿,把实力远超自己的对手给“吓”跑了!
这场在冰海之上持续了近四个小时的激烈炮战,就这样,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咱们来盘点一下这场仗的得失:
从战术层面上看,双方可以说是“两败俱伤”,或者说,美国人输得更“惨”一点。美军这边,重巡洋舰“盐湖城”号被打成重伤,几乎瘫痪,得拖回船坞大修好几个月;驱逐舰“贝利”号也受了中等程度的损伤;人员伤亡虽然不大(阵亡7人,受伤数十人),但主力舰暂时失去了战斗力。而日本舰队那边呢?旗舰“那智”号和“摩耶”号虽然也中了几弹,但都是皮外伤,修修补补很快就能再战,人员伤亡也更小。
但是!从战略层面上看,这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无可争议的美国式胜利!
麦克莫里斯虽然损失了军舰,但他成功地达成了他最初的作战目标——阻止了日本的补给船队靠近阿图岛,迫使其撤退!这一仗之后,日本人再也没能通过大规模的海上运输,给阿图岛和基斯卡岛上的守军送去像样的补给。
这场战斗,极大地鼓舞了盟军的士气。一支在火力上处于绝对劣势的美国舰队,居然敢于主动挑战强大的日本舰队,并且硬是把对方给逼退了!这消息传出去,让所有还在跟日本人死磕的盟军将士们都觉得,小日本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嘛!
更重要的是,它彻底改变了华盛顿那些大佬们对阿留申战区的看法。在此之前,很多人都觉得这地方就是个无关紧要的“冰疙瘩”。可科曼多尔海战的胜利,让美国人第一次意识到,这条北方的战线,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它不仅关系到阿拉斯加的安全,也关系到对日本本土的潜在威胁。于是,美国开始下定决心,要加快收复阿图岛和基斯卡岛的作战准备了。
而对于日本来说,这场仗的后果,可就严重多了。
细萱戊子郎中将,因为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未能全歼美军舰队,反而主动撤退,导致运输任务失败,回国后遭到了海军内部的严厉批评。很多人骂他“胆小如鼠”、“缺乏进攻精神”,是“帝国海军的耻辱”。虽然山本五十六一开始还想保他,但最终还是顶不住压力,在不久之后,就把他从第五舰队司令的位置上给撤了下来,打发去管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职了。这位曾经也算战功卓着的老将,就这么憋屈地结束了他的军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