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123章 冰海残阳(第6页)

第123章 冰海残阳(第6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也反映出当时日本军队内部那种极其严酷和不近人情的“耻辱文化”。在他们看来,失败,尤其是“不体面”的失败,是不可饶恕的罪过。细萱的“谨慎”,在别人眼里,就成了“懦弱”的代名词。

而最直接、也是最悲惨的后果,则落在了那些被困在阿图岛和基斯卡岛上的日本守军头上。科曼多尔海战之后,他们的海上补给线被彻底切断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一粒米,再也没有一发子弹,再也没有一件冬衣,能够通过海路运到他们手中了。他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军,被遗弃在了这片冰冷的、绝望的土地上,等待着他们的,将是美国人那即将到来的、更加猛烈的进攻,以及一场注定没有归途的血腥肉搏。

人物与心理:冰雾中的将帅与士兵

一场海战的胜负,有时候,并不仅仅取决于军舰的多少,炮管的粗细,更取决于站在舰桥上,那个做决定的“人”。科曼多尔海战,就是对两位性格迥异的指挥官——美国的麦克莫里斯和日本的细萱戊子郎——的一次终极考验。

咱们先说麦克莫里斯。这位仁兄绝对是美国海军里那种典型的“硬骨头”。他做事冷静果断,骨子里有股子不服输的狠劲儿,敢于在最不利的情况下,跟对手亮剑。他深知自己兵力不足,但他更清楚自己的任务是什么——不是打赢,而是搅局!他就像一个精明的拳击手,虽然明知自己打不过重量级拳王,但他不跟对方硬拼拳头,而是靠着灵活的步法和刁钻的刺拳,不断地骚扰你,消耗你,让你烦不胜烦,最终让你自己失去耐心,犯下错误。

当然,战后麦克莫里斯自己也在反思,这次行动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侥幸的成分也很高。如果当时细萱戊子郎再坚决一点,或者日本人的侦察再到位一点,那他和他手下这支小舰队,很可能就得全部交代在这片冰冷的海域里了。但历史没有如果,正是他这种敢于“在刀尖上跳舞”的勇气和决断,为他赢得了一场不可思议的战略胜利,也让他成为了二战中北太平洋战场上,一位值得被铭记的“海上硬汉”。战后,他也因为此战的功绩,被一路提拔,最终官至海军中将,成为了影响美国海军北太平洋战术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再来看看细萱戊子郎。这位日本海军中将,说实话,也挺冤的。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舰队占优势,也不是不想打。但他脑子里装的条条框框太多了。他要考虑运输船的安全,要担心美国人的飞机和潜艇,要计算舰队的油料,还要琢磨着万一打输了回去怎么跟大本营交代……这些顾虑,像一根根无形的绳索,捆住了他的手脚,也束缚了他的决心。

他可能在旗舰“那智”号的舰桥上,透过冰冷的舷窗,凝望着远处美军舰队那顽强的炮火和不屈的身影,内心也充满了挣扎和矛盾。他可能也在想:“这帮美国佬,怎么就这么不要命呢?都打成这样了,还不跑?”他无法理解对手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斗意志,也最终因为自己的“过度谨慎”,错失了一次全歼对手的绝佳机会。

细萱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当时整个日本海军,甚至整个日本军国主义体制悲剧的一个缩影。他们迷信于周密的计划和纸面上的优势,却往往忽略了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意志和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偶然性。他们害怕失败,害怕承担责任,害怕那无处不在的“耻辱文化”的审判,这种恐惧,最终往往比敌人的炮火更具杀伤力。

科曼多尔海战的炮声,在北太平洋那刺骨的寒风中,渐渐远去。

对于麦克莫里斯和他的舰队来说,这是一次侥幸的、但却无比辉煌的胜利。他们拖着伤痕累累的战舰,返回了阿拉斯加的基地,等待他们的,是英雄般的欢迎和帝国的勋章。

而对于细萱戊子郎和他的舰队来说,这却是一次耻辱的、也是无法挽回的失败。他们虽然在战术上没有输,却输掉了战略,输掉了荣誉,也输掉了阿图岛和基斯卡岛上那几千名守军最后的希望。

从此,那条通往北极的补给线,被彻底切断了。

阿图岛上的日本守军,终于明白,他们已经被世界彻底遗忘了。不再有温暖的棉衣,不再有可口的饭团,也不再有载着他们回家的船只。他们能做的,只有在无尽的严寒和饥饿中,默默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或者说,等待着美国人那即将到来的、更加猛烈的进攻。

浓雾,再次笼罩了这片冰封的海域。但在南方的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东部的某个秘密港湾里,美国海军的登陆舰艇和运输船,已经悄然集结。成千上万的美国大兵,正在擦拭着他们的武器,准备投入到一场他们从未经历过的、在极地环境下的血腥登陆战。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