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们说到,美军在阿图岛那片“白雪地狱”里,用三千八百多人的伤亡,总算是把山崎保代和他那两千多名“玉碎”的日本兵给“请”出了美国本土。这仗打得,那叫一个惨烈,也让美国人第一次真真切切地领教了,日本人这“一根筋”的抵抗,到底有多难缠。
阿图岛的硝烟尚未散尽,美军的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它旁边的那个“难兄难弟”——基斯卡岛。吸取了阿图岛的教训,美军这次是做了万全的准备,调集了三万多人的大军,上百艘军舰,飞机更是遮天蔽日,准备给基斯卡岛上的日本守军,来一次“泰山压顶”式的“终极关怀”。行动代号—“茅舍行动”
然而,基斯卡岛的战斗虽然不像阿图岛那样血腥惨烈,却让美军狠狠出了一次洋相,成了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最大的“笑话”,也让全世界见识到了战争中的另一种荒诞。
阿图岛的“全员玉碎”,像一阵来自北极的寒风,吹遍了整个日本大本营,也吹到了基斯卡岛上那五千二百名日本守军的心里。
这基斯卡岛,比阿图岛稍微大点,但环境一样的恶劣。岛上的守军,主要是海军的第51守备队和一些陆军工兵,指挥官是海军大佐户伏勇次郎。自从科曼多尔海战之后,他们的海上补给线被彻底切断,日子过得跟阿图岛的“难兄难弟”们没啥区别,天天在浓雾和暴风雪里,靠着发霉的饭团和对天皇的“无限忠诚”硬撑着。
阿图岛失守的消息传来,户伏大佐心里跟明镜似的:下一个,就该轮到我们了。就凭手里这点人,这点装备,跟美国人硬碰硬,那下场,跟山崎保代估计也差不了多少。
可日本人这脑回路,有时候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大本营那帮大佬们,虽然为阿图岛的“玉碎”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但他们也清楚,再让五千多精锐的海军陆战队员和工兵白白地死在这片鸟不拉屎的破岛上,那可就不是“光荣”,而是“愚蠢”了。这“买卖”,实在是不划算。
于是,一个极其大胆、也极其考验“演技”的秘密撤退计划,被紧急制定了出来,代号——“逆雾计划”。
这计划的核心,就一个字——“骗”!
户伏勇次郎接到命令后,立刻就开始了他那“奥斯卡影帝”级别的表演。他指挥岛上的士兵,不仅没有丝毫要撤退的迹象,反而变本加厉地“加强防御”,天天在岛上乒乒乓乓地敲个不停,让美国人的侦察机以为他们还在玩命地挖工事,准备死磕到底。
更绝的是,他们还玩起了“无线电欺骗”。岛上的报务员,每天都定时地向外发送大量的、毫无意义的虚假电报,内容模仿着日常的联络和指挥,制造出一副“岛上一切正常,我们很忙”的假象,把美国人的监听站给忽悠得是一愣一愣的。
而真正的撤退行动,则是在阿留申群岛那最忠实的“盟友”——浓雾——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进行的。
1943年7月28日深夜,一支由多艘轻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日本快速舰队,像一群黑夜中的幽灵,借着一场罕见的、能见度不足百米的特大浓雾,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了基斯卡岛的港湾。
岛上的五千多名日本守军,在接到命令后,以惊人的速度和纪律,在短短不到一个小时之内,就全部登上了前来接应的军舰,连个屁都没留下,就消失在了茫茫的雾海之中。整个撤退过程,无一伤亡,堪称是二战中最成功、也最完美的“金蝉脱壳”之一。
可这“壳”,日本人是脱了,但他们却给美国人留下了一个精心布置的、充满了黑色幽默的“鬼岛迷阵”。
他们在撤离之前,把整个岛屿,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舞台”。
营房里,烟囱还在冒着炊烟(其实是定时燃烧的油桶),桌子上还摆着吃了一半的饭盒,床上还铺着叠得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主人只是出去散了个步,马上就会回来。
阵地上,火炮和机枪都还在,只不过都是些用木头和帆布做的假家伙。广播里,还定时地播放着日本的军号和歌曲,营造出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但在这份虚假的“宁静”之下,却暗藏着无数的杀机。日本人把他们手里所有能用的地雷、手榴弹和爆炸物,都变成了各种各样、令人防不胜防的“诡雷”。有的地雷,埋在花盆底下,你一好奇想去看看那是什么花,就“嘣”的一声上了西天;有的手榴弹,拉了弦,巧妙地卡在门缝里或者茶壶盖下,你一推门、一提壶,就等着跟上帝喝茶吧;甚至还有的,直接就绑在那些看似诱人的战利品(比如军刀、望远镜、酒瓶子)上,专治那些爱贪小便宜的美国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