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索里尼,这位曾经在罗马的阳台上,对着成千上万狂热民众挥手致意的“领袖”,如今,却成了一个被囚禁在山巅之上的、孤独的囚徒。他每天能做的,只有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或者隔着窗户,凝望着远方那连绵不绝的、如同监狱围墙般的山峦。通信被完全隔绝,看守他的宪兵,也是一批换了一批,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绝望之中,他在自己的日记中,用颤抖的笔迹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里,不是酒店,这是一个元首的坟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与此同时,德国的情报机关和党卫队的特工们,正在为了寻找这位“失踪的元首”,而忙得是焦头烂额。他们动用了所有的监听设备、间谍网络和线人,试图从意大利政府那混乱的通讯中,捕捉到任何一丝关于墨索里尼下落的蛛丝马迹。但巴多格里奥政府的保密工作,做得也相当到位,德国人好几次都扑了个空,直到8月底,他们才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情报分析和技术侦察,最终将墨索里尼的藏身之处,锁定在了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山顶酒店——格兰萨索。
目标,终于确定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将这位“山顶上的囚徒”,从这“鹰巢”之中,给救出来。
这个光荣而又九死一生的营救任务,希特勒没有交给他手下那些传统的国防军将领,而是直接点名,交给了党卫队里一个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但日后将名扬天下的人物——奥托·斯科尔兹内。
这位斯科尔兹内,时任党卫队上校,是个地地道道的奥地利人。他身高接近两米,体格壮硕如熊,脸上还因为早年决斗,留下了一道长长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刀疤。此人,不仅作战极其勇猛,胆大包天,更重要的是,他脑子极其灵活,是个天生的特种作战奇才,擅长各种渗透、破坏和非常规作战。希特勒觉得,要完成这种需要“想象力”和“胆量”的任务,斯科尔兹内这种“非主流”的悍将,远比那些循规蹈矩的普鲁士将军们要靠谱得多。
斯科尔兹内接到命令后,立刻就开始了他那充满了奇思妙想、也充满了致命风险的营救计划的制定。这个计划,被赋予了一个极其响亮的代号——“橡树行动”。
计划的核心,就一个字——奇!
他知道,强攻是绝对不行的。格兰萨索山势险峻,只有一条缆车通道,意大利人只要把缆车一停,派几挺机枪守住山口,那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天上,以一种意大利人做梦也想不到的方式,直接降临到酒店的头顶上!
于是,一个极其大胆的“滑翔机空降突袭”计划,成型了。
行动兵力:12架DFS 230轻型滑翔机,搭载着90名从德国伞兵和山地部队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突击队员。这些滑翔机,没有引擎,在空中滑翔时,悄无声息,如同鬼魅,最适合执行这种需要高度隐蔽性的突袭任务。
战术规划:德国空军的侦察机,对格兰萨索酒店周边的地形,进行了反复的、极其精密的空中照相侦察,仔细地分析了酒店的建筑结构、周边的风向、以及唯一一块可能供滑翔机迫降的、位于酒店旁边的、极其狭小的高原草坪。
个人荣誉与风险:斯科尔兹内本人,更是主动请缨,要求亲自参与这次突袭行动,并获得了“第一个冲进墨索里尼房间”的权利。这既是一种象征性的荣耀,也意味着他将承担最大的风险。
1943年9月12日,清晨。意大利中部的一处秘密机场。
12架DFS 230滑翔机,在牵引机的拖拽下,依次呼啸着升空,消失在晨曦的薄雾之中。他们的目标,直指数百公里之外的、亚平宁山脉的最高峰——大萨索山。
下午两点左右,这支幽灵般的滑翔机编队,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格兰萨索酒店的上空。
酒店周围负责守卫的200多名意大利宪兵,可能还在悠闲地喝着咖啡,晒着太阳,他们做梦也想不到,死神,会以这样一种“天外飞仙”的方式,从天而降!
滑翔机迅速地与牵引机脱离,在空中盘旋着,调整着姿势,然后,像一群无声的鹰隼,以惊人的精准度,向着酒店旁边那块狭小而又崎岖的高原草坪,猛扑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