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诡异景象,让一个人,看得是心急如焚。他,就是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那个身材矮小、跛着一条腿、但却拥有着魔鬼般口才和煽动能力的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
他知道,他必须亲自出马,用一场前所未有的、能够震撼整个德意志民族灵魂的“精神原子弹”,来彻底打破这层虚伪的窗户纸,将整个国家,都绑上“总体战”的战车。他要向元首证明,只有他戈培尔,才是那个最懂德国人民、也最能调动他们“狂热”的“总导演”。
戈培尔选择的“舞台”,是柏林体育宫。这里,空间巨大,能容纳上万人,是纳粹举行各种大型集会的传统场所。
为了这场演讲,戈培尔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把每一个细节都算计到了极致。他不愧为一代天才宣传家,为了营造出山呼海啸般的“群众自发狂热”的景象,他进行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幕后操作”:
精心挑选的“演员”:他没有随机邀请市民,而是精心挑选了一大批狂热的纳粹信徒、党卫队员和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员来当听众。他甚至提前给大家布置好了任务,什么时候该站起来,什么时候该挥舞旗帜,什么时候该喊什么口号,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专业的“领掌员”:这还没完,戈培尔又从这些人里面“优中选优”,挑出了一百个最激进、最会“表演”的分子,作为“领掌员”。他们的任务,就是在演讲进行到关键时刻,带头鼓掌,带头呼喊,把气氛给烘托起来。
“黑科技”加持的掌声:怕这一百个“领掌员”的气势还不够,戈培尔还让人提前录制好了排山倒海般的掌声和欢呼声的录音。在演讲当天,这些录音通过现场的大喇叭,与现场的掌声混合在一起播放,制造出一种声势浩大、万人同心的假象。真可谓是用心良苦,把“宣传”这门艺术,玩到了极致。
1943年2月18日,柏林体育宫,座无虚席。
当戈培尔跛着脚,一步一步地走上那被聚光灯照得雪亮的讲台时,整个会场,按照“剧本”,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嗨!希特勒!”的狂热呼喊。
戈培尔用他那特有的、充满了魔力的声音,开始了他那场精心编排的“战争话剧”。演讲的核心,主要围绕着三点,层层递进,直击人心:
第一点:他首先向听众描绘了一幅极其恐怖的“末日景象”,声嘶力竭地问道:“如果德国军队不能在东方打破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威胁,那将会发生什么?整个欧洲,都将落入苏联红军的铁蹄之下!”
第二点:在制造了足够的恐惧之后,他又立刻话锋一转,开始给德国人民“戴高帽”,煽动他们的民族自大感。“但是,我的同胞们!谁能拯救欧洲?唯有我们,伟大的德意志民族,才有力量、有意志、有决心,将欧洲从这一威胁中拯救出来!”
第三点:最后,他将话题引向了“总体战”。他告诉民众,要想赢得这场“圣战”的胜利,就不能再心存幻想,安于享乐。每一个德国人,都必须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危险,是我们命运的锻炉!我们必须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否则为时已晚!”
在演讲的高潮,戈培尔张开双臂,像一个疯狂的传教士,对着台下那群已经被他煽动得近乎癫狂的听众,连续提出了十个排比式的、充满了煽动性的问题。而他最着名、也是最核心的一句质问,响彻了整个体育宫:
“你们,想要总体战吗?”
台下,上万名“演员”们,按照“剧本”,全体起立,举起右臂,用他们所能发出的最大音量,回应着一个整齐划一的、震耳欲聋的德语单词:“是!”
在这狂热的声浪之中,戈培尔也达到了他个人情绪的顶点。他握紧拳头,对着麦克风,发出了最后的、也是最疯狂的咆哮:“现在,人民啊,站起来,让风暴席卷而来吧!”
然而,戈培尔的这场“总体战”演说,通过广播传遍德国之后,其在国内的实际效果,却远没有他预期的那么好。民众虽然在公开场合不敢表示反对,但私下里,对战争前景的悲观和厌倦情绪,却在日益蔓延。前线亲人寄回的家信越来越少,城市的防空警报却越来越频繁,商店里需要凭票供应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些,都比戈培尔那声嘶力竭的口号,要来得更真实,也更让人心寒。
就在德国还在为是否要“总体战”而开动宣传机器的时候,对面的苏联,早在一年前,就已经进入了这种“不计代价、全民皆兵”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