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们说到,希特勒在反复犹豫与将领争执之间,最终拍板敲定了那场寄托着“东线扭转乾坤”幻想的夏季攻势——“堡垒”计划。他相信,只要能在库尔斯克这一点上重创苏军有生力量,就能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把战线稳固在更有利的地带,为西线可能到来的盟军登陆赢得时间。然而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纸命令,实则是在将帝国最后的装甲精锐,推入了敌人早已准备妥当的“钢铁陷阱”。
与此同时,苏军也在悄无声息地为这场生死决战倾尽国力。他们深知这一战若胜,便可真正击溃德军战略反扑的希望,牢牢掌握整个东线的主导权;若败,则可能让几个月来建立起的战线功亏一篑,甚至重新面临退守的命运。因此,斯大林和他的将军们将整个国家的资源调度到库尔斯克周边,调集百万大军,构筑纵深百余公里的防线,将这片乌克兰黑土地,打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绞肉机”。
就在几个小时前,在突出部南翼,一支苏军的侦察小分队,在一次大胆的夜间渗透中,抓获了一名正在进行最后线路铺设的德军工兵俘虏。面对着内务人民委员部官员那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眼神,这名俘虏的心理防线很快就崩溃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吐出了一个足以改变战局的绝密情报:总攻,将在明天,也就是7月5日凌晨3点,正式开始!
在1943年7月5日,那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黎明到来之前,一场由苏军导演的、史无前例的“炮兵交响乐”,提前奏响了它最狂暴的序曲!
凌晨1点10分,在突出部的南线,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上千门大炮、喀秋莎火箭炮,率先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怒吼!无数的炮弹,拖着橘红色的尾焰,像一群愤怒的流星,划破漆黑的夜空,冰雹般地砸向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那些还在睡梦中的集结地域和炮兵阵地。
凌晨2点20分,在突出部的北线,中央方面军的炮群,也同样开始了怒吼!
整个库尔斯克前线,瞬间就变成了一片火海!爆炸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连大地都在剧烈地颤抖。德军几十个师的部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这场突如其来的“钢铁暴雨”给炸得是人仰马翻,血肉横飞。帐篷被撕碎,车辆被点燃,弹药库发生了殉爆,炮兵阵地陷入一片火海,很多德国士兵甚至还没来得及从睡袋里爬出来,就在睡梦中被炸成了碎片。
苏军的这次炮火反准备,虽然因为情报的延迟和准备仓促,并没有完全达到“摧毁德军进攻能力”的战略目标,但它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了德国人的脸上,极大地打乱了德军的进攻节奏,也让德军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出师不利的心理阴影。
即便遭到了苏军那毁灭性的提前炮击,但德国人那强大的战争机器,依然凭借其惊人的组织能力和纪律性,在拂晓时分,如期发动了进攻。
凌晨4点30分,南线。
随着德军自己的、更加猛烈的炮火急袭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那标志性的、如同鬼哭狼嚎般的尖啸声,由曼施坦因元帅指挥的、强大的德国第四装甲集团军,像一头被彻底激怒的钢铁巨兽,从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一线,向着苏军的阵地,猛扑了过来!
其左翼,是由霍特大将亲自指挥的第48装甲军,他们的目标,是直取库尔斯克以南的战略要地——奥博扬。
其右翼,则是整个德军序列中,最精锐、装备最好、也最狂热的“王牌中的王牌”——由保罗·豪塞尔上将指挥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这支部队,下辖着三个臭名昭着的党卫军装甲师:“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帝国”师和“骷髅”师。他们的目标,是沿着普肖尔河的铁路,向着库尔斯克方向,实施决定性的中央突破。
拂晓的晨曦之中,一幅在后世被无数次描绘的、充满了暴力美学的战争画卷,在乌克兰的草原上,缓缓展开。
大批崭新的“虎”式重型坦克,被部署在了进攻队列的最前端,排成了一个巨大的“楔形箭头”。在它们的后面和两侧,则跟随着数量更多的“豹”式和四号中型坦克。再往后,则是搭载着装甲掷弹兵的半履带装甲车和负责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的突击炮。
这支钢铁洪流,以一种看似不可阻挡的气势,碾过那片布满了弹坑的无人地带。
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一个由地雷、战壕、反坦克炮和交叉火力点组成的、巨大的“死亡迷宫”。
当德军的坦克集群,耀武扬威地开进苏军的第一道防线时,灾难,降临了!
地雷的爆炸声,此起彼伏! 很多“虎”式和“豹”式坦克,虽然正面装甲厚得连苏军的76.2毫米反坦克炮都难以击穿,但它们那相对脆弱的履带和底盘,却经不起反坦克地雷的“亲密接触”。一辆又一辆的德军坦克,在巨大的爆炸声中,履带被炸断,瘫痪在了雷场之中,动弹不得,成了一个个活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