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134章 钢铁洪流(第3页)

第134章 钢铁洪流(第3页)

这个波内里,是通往库尔斯克的北部交通枢纽,其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双方为了争夺这个弹丸之地,都投入了血本,展开了二战史上最残酷的阵地争夺战之一。

德军出动了约300辆坦克,在大量的“费迪南德”重型坦克歼击车的支援下,一次又一次地向波内里镇发动猛攻。德军的坦克几度冲入镇内,与苏军的步兵和反坦克手们,展开了极其血腥的逐屋争夺。战斗在车站、学校、水塔、甚至每一栋居民楼里爆发。双方士兵用冲锋枪、手榴弹、火焰喷射器、甚至是刺刀和工兵铲,进行着最原始的肉搏。

苏军第17近卫步兵军的士兵们,依托着城镇的废墟,死守不退,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了一道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德军虽然一度占领了波内里的大部分地区,却始终无法拔除苏军那几个像钉子一样钉在镇子里的顽强据点。

这一片小小的土地,在短短几天之内,就吞噬了数以千计的生命。其战斗之惨烈,令参战的德军官兵,都将其心有余悸地称为——“袖珍斯大林格勒”。

时间,来到了7月10日前后。

在北线,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在连续强攻了5天之后,依然未能突破苏军的第二道防线。他们自己,却已经损失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坦克,伤亡惨重,进攻的矛头,已经被彻底磨钝了。莫德尔元帅,在向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克卢格元帅汇报时,用沮丧的语气承认:“我的集团军,已经流尽了血。” 7月10日,他被迫下令,停止进攻,转入防御。北线的“堡垒”,已然崩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在南线,曼施坦因的装甲集团军,虽然进展相对更深,但也同样陷入了苏军那层层叠叠的、如同蜘蛛网般的顽强抵抗之中。

第48装甲军,在向奥博扬方向的推进过程中,虽然也给苏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但他们自己,也同样损失惨重,始终无法在苏军预备队的连续反击之下,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眼看着从正面强攻奥博扬已经希望渺茫,曼施坦因,这位机动作战的大师,再次展现了他那敏锐的战术嗅觉。他做出了一个将直接导致战争史上最大坦克会战爆发的、决定性的战术调整:

7月11日,他下令,将作为主攻矛头的、也是他手中最锋利的宝剑——党卫军第2装甲军,停止向奥博扬的正面攻击,而是突然转向东北方向,企图从侧翼,夺取一个在地图上看起来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普罗霍罗夫卡!

这个地区,地形开阔平坦,没有太多的河流和沼泽,非常适合大规模的坦克集群展开决战。曼施坦因的意图很明显,他要在这里,用他最精锐的党卫军装甲师(麾下包括“骷髅”师、“帝国”师和“警卫旗队”师),引诱苏军的装甲主力,进行一场“面对面”的、决定性的坦克会战!他相信,凭借着“虎”式和“豹”式坦克在火力和装甲上的巨大优势,他完全可以在一场开阔地的对决中,彻底摧毁苏军的坦克预备队,从而一举打开通往库尔斯克的道路。

而苏军的朱可夫和瓦图京,在得知德军的动向之后,也立刻意识到了曼施坦因的企图。他们决定,将计就计,就在普罗霍罗夫卡,与德军最精锐的部队,进行一场“王牌对王牌”的、决定性的生死对决!

他们,同样打出了手中的王牌——刚刚增援到位的、由罗特米斯特罗夫中将指挥的、强大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

就这样,在1943年7月11日的黄昏,两支代表着苏德两国最高装甲兵水平的、由数百辆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正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向着普罗霍罗夫卡这片看似宁静的田野,全速驶来。

一场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也最惨烈的坦克大决战,即将在这片被后世称为“死亡之谷”的土地上,拉开它血色的帷幕。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