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136章 堡垒崩裂(第2页)

第136章 堡垒崩裂(第2页)

这种猜疑,让他的决策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他不仅要考虑如何救援意大利,还要顾及整个西线的防御。也正是在这次会议前后,他下令重新组建和加强了驻法国的“西线B集团军群”,以防备那个他想象中的“主要登陆”。

东线的僵局、意大利的崩溃、对西线的担忧……多重压力之下,希特勒的神经已经绷紧到了极限。他必须做出决断,而且必须立刻。

7月13日晚的会议,在激烈的争吵中持续着。

曼施坦因仍在为他的“转向东南”计划做最后的努力。他慷慨陈词,认为只要元首能再给他一点时间,再给他一些支援,他有信心在东线打出一场漂亮的胜仗,以挽回帝国的声誉。

然而,希特勒粗暴地打断了他。此刻的元首,已经没有心情去听任何关于在东线继续冒险的宏伟蓝图了。他指着地图上的意大利,几乎是咆哮着做出了第一个决定:

“党卫军第2装甲军必须立刻从前线撤下来!我需要他们,意大利需要他们!他们将立即进行重组,然后转调意大利!”

这个命令,如同在会议室里投下了一枚炸弹。将战役中最锋利的矛头,在战斗进行到一半时抽走?这在军事上是不可理喻的。曼施坦因脸色铁青,他知道,这意味着他在南线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

但是,对于是否要全面取消“堡垒行动”,希特勒在这一刻却犹豫了。他似乎还抱着一丝幻想,希望北线的莫德尔能创造奇迹,或者南线在抽走党卫军后,剩下的部队还能维持住战线。他不想,也不敢,如此干脆地承认自己亲手策划的、倾注了帝国最后希望的战役,就这么彻底失败了。

所以,7月13日的会议,并没有一个“一锤定音”的结论。希特勒只是斩断了“堡垒”最强壮的一只手臂,而任由流血的躯干在原地挣扎。他下令南线转入防御,北线则“视情况而定”。这是一种典型的、在巨大压力下进退失据的表现。

然而,战局的发展,没有给他留下更多犹豫的时间。

在接下来的四天里,坏消息接踵而至。首先,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翼,早已准备多时的“库图佐夫”行动,在7月12日就已全面展开,德军奥廖尔突出部的防线岌岌可危。其次,南线的苏军也开始发动大规模反击。最后,意大利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墨索里尼倒台的消息已经确认。

内外夹击之下,到了7月17日左右,希特勒终于被迫面对现实。他最终盖章定案,正式下达了全面终止“堡垒行动”的命令。

从7月13日的“斩断一臂”,到17日的“宣告死亡”,“堡垒行动”就以这样一种“逐步滑向取消”的方式,屈辱地结束了。它不是被一刀杀死的,而是被多重压力和决策者的犹豫,慢慢地放干了血。

在希特勒犹豫不决的这几天里,意大利的政治闹剧已经落下了帷幕。

7月25日,墨索里尼被意大利国王伊曼纽尔三世下令逮捕,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长达21年的统治,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希特勒在得知盟友被“自己人”推翻后,陷入了暴怒和沮丧。但他很快就从情绪中恢复过来,开始部署应对。一方面,他痛斥意大利新政府的“背叛”,另一方面,他立刻启动了一项高度机密的营救计划。这项任务,交给了他最信任的机构——党卫队。而在代号为“橡树行动”的营救真正展开前,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已经提前命令他驻罗马的最高代表、党卫队高官卡尔·沃尔夫,动用一切力量,秘密收集关于墨索里尼被关押地点的情报,为后续的营救行动打下基础。

营救墨索里尼,既有政治上的象征意义,更有军事上的现实需要。希特勒需要一个傀儡,来维持意大利北部支持德国的区域,并以此为基地,组织对意大利半岛的占领和防御。

轴心联盟,至此已经名存实亡。德国不得不独自面对从南面涌来的威胁。抽调东线的精锐部队,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答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