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撤退之前,德军执行了一项极其残酷的命令——“焦土政策”。
在撤离的最后几天里,德军的工兵部队,系统性地对斯摩棱斯克进行了彻底的破坏。他们炸毁了城里所有的工厂、桥梁、铁路和发电站;烧毁了所有的粮仓和农场;甚至向水井里投毒。城市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建筑,都在爆炸和火焰中,变成了一片瓦砾。他们要留给苏联人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片毫无价值的、无法利用的废墟。
10月2日,当苏军最终完全控制斯摩棱斯克时,他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地狱般的景象。
胜利的喜悦,被眼前满目疮痍的景象,冲淡了许多。但无论如何,胜利就是胜利。斯摩棱斯克的解放,意味着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被整体向西击退了近250公里,退回到了白俄罗斯的边境。
那个曾经在1941年夏天,见证了德军闪电战辉煌、并作为其进攻莫斯科最重要跳板的城市,如今,又见证了他们的败退。
斯摩棱斯克攻势,在苏德战争史上,或许不如库尔斯克或斯大林格勒那样充满了戏剧性的传奇色彩。它没有惊心动魄的坦克对决,也没有气势恢宏的大包围。它更像是一场艰苦、沉闷、充满了鲜血和汗水的“攻城战”。
但它的战略意义,却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伟大的胜利。
据战后统计,在这场持续了近两个月的攻势中,苏军虽然付出了伤亡约25万人的惨重代价,损失坦克上千辆,但也成功地歼灭和重创了德军约16万至18万人,使其彻底丧失了反击能力。
最重要的是,苏军收复了西俄罗斯这片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为未来解放白俄罗斯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奠定了一个完美的出发基地。德军再也没有了威胁莫斯科的跳板,首都莫斯科的安全,从此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
中央集团军群,这个曾经让苏联人闻之色变的强大军事集团,在失去了斯摩棱斯克这个立足阵地后,只能转入全面的、被动的战略防御。
镜头,落在那些正朝着白俄罗斯方向退却的德军部队残影上。士兵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迷茫。他们的身后,是斯摩棱斯克的废墟;他们的前方,是茫茫的沼泽和森林。
斯摩棱斯克战役的结束,标志着整个东线战场,都已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全面退潮。在南线,第聂伯河沿岸的德军防线,正在苏军的猛攻下,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崩溃。德军的南北两翼,已经难以再为中央提供任何支撑。
整个东线,如同一座巨大的堤坝,在中央和南方都出现了巨大的决口之后,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