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赵夫子授课时并不古板,经常寓教于乐,他从来不照本宣科,总是把书上的知识和时事联系起来,给学生们扩充知识面,让学生们对当今的政策,经济,律法,各地特色也有所了解。
最最重要的一点,他发现赵夫子居然会押题,而且押得比较准,他那三次县试,每一次都能遇到一道以上赵夫子押的题。这就很厉害了。
以后要对三个便宜儿子好点,都挺乖的,唉,想到再过十来年,三个儿子就得娶媳妇了,也不知道,到时候能不能麻烦师娘出面操持,谁让他不准备续弦了呢。
既然有了决定,刘玉溪躺在床上,再次睡了起来。
第二天一早和三个儿子吃了早饭,检查过三人背书,又给他们布置了新的学习任务。
早在三个儿子四岁时,原主就开始给几个孩子启蒙了,毕竟守孝期间,不能出门做客,不能饮酒作乐,除了看书,实在没有什么事做,他也不指望孩子们能学多少,有点基础就行。
三个儿子都挺喜欢学习的,尤其是老三,在三兄弟中表现最好,这几个孩子以后得好好培养,习武也要安排上,子孙后辈如果遇上乱世,也能多一份自保之力。
让家里下人给赵夫子家送了拜帖,说好明天他带儿子上门拜访。
他自己则带着贴身小厮墨青,出门去逛府城了。一方面是原主这几年不常出门,对外面的变化,大多信息都来自于府里采买的下人。
一方面,刘玉溪也想熟悉熟悉周边,不出意外,她要在这丰州府住很长时间的,还得买些明天要用的礼物。
街道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刚出正月,年味还没有完全散去,刘玉溪一路逛一路对照着原主记忆,同时也默默记着各种物价。
还好家里的下人,大多都来自于自家庄子上,一家子都捏在主家手里,庄子离府城又不远,主家也时常去庄子上看看,倒也没有下人敢太糊弄主家。
这里要说一下,刘家当时买那几个庄子时,每个庄子上都有一部分农户是主家的下人,有卖身契的那种,包括庄头。
买卖庄子时,原主家把这些下人也打包转给了刘家,毕竟庄子需要人管理,地也需要人耕种,刘家也就把这些下人接收了。
下人们种不过来的那些地,才佃给周边村子土地不够的农户耕种,像刘玉溪外祖家当时就是这种情况。
经过这二十多年,刘玉溪外祖老王家也早就拥有了自家的土地,不过老王家就住在刘家庄子附近的村子,所以经常帮刘家几人时不时去庄子上看看。
在原主爷爷那辈,刘家就开始用下人,等到原主爹出生,因着身体弱,家里的下人就越来越多,就怕一个照顾不到,这根独苗苗再保不住。
人嘛,总是“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被人伺候习惯了,谁还愿意操心家里的那些生活琐碎事。
喜欢快穿:什么时候才能混吃等死请大家收藏:()快穿:什么时候才能混吃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