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大部分士兵手里,发的还是那种薄薄的、适合在热带地区穿的野战夹克和皮质军靴。这种鞋,一沾水就湿,一湿就结冰,穿在脚上,跟踩着两块冰坨子没什么区别,是导致后来大量士兵严重冻伤的“头号元凶”。
后勤:后勤部门的官僚老爷们,也犯了想当然的错误。他们可能觉得,这不就是个小岛嘛,能有多少日本人?速战速速决,几天就搞定了。结果呢?他们给登陆部队准备的食品、药品、帐篷、取暖设备……样样都严重不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情报:情报部门更是错得离谱。他们通过空中侦察和零星的情报,固执地认为,阿图岛上的日本守军,最多也就五百来号人,而且都是些战斗力不强的工兵和警备部队,没什么重武器。他们压根儿就不知道,岛上的日军指挥官山崎保代大佐,早就把他的两千多名精锐步兵,像狡猾的狐狸一样,全都藏进了那些预先构筑好的、极其隐蔽的山地工事和洞穴里,正张着口袋,等着美国人往里钻呢。
就这样,在1943年5月11日,一支由一万多名美国大兵组成的、装备着热带军服、对即将面临的困难一无所知的登陆部队,在海军战列舰的炮火掩护下,向着那个被浓雾和暴风雪笼罩的、充满了未知和危险的火山岛——阿图岛,发动了他们所谓的“收复之战”。
5月11日:迷雾中的登陆
登陆行动,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混乱和意外。
浓雾,成了战场上唯一的“主角”。美军的登陆部队,兵分两路,分别从阿图岛北部一个叫“霍尔兹湾”和南部一个叫“马萨克湾”的地方同时登陆。可那雾大得,别说看见对面的日本兵了,就连自己旁边那艘登陆艇都看不清。海军的战列舰和巡洋舰,虽然也想用炮火支援一下,可对着那一片白茫茫的雾,根本就不知道该往哪儿打,只能凭着感觉瞎轰几炮,基本上就是“听个响”。
登陆初期,美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士兵们小心翼翼地冲上滩头,发现阵地上一片死寂,连个鬼影子都没有。指挥官布朗少将一看,乐了,心想:“情报部门说得没错,这岛上果然没几个日本人,估计早被我们的大炮给吓跑了。这仗,好打!”
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山崎保代大佐,这位日本守军的指挥官,是个相当狡猾和坚韧的军人。他知道自己兵力不足,根本不可能在滩头上跟美国人硬碰硬。于是,他采取了一套非常恶毒的“隐蔽-反击”战术。他把所有的部队,都从滩头阵地撤了下来,像一群冬眠的毒蛇,悄悄地潜伏在内陆那些地势险要的山谷、隘口和山脊上,构筑了大量极其隐蔽的、由散兵坑、机枪火力点和迫击炮阵地组成的防御工事,就等着美军自己走进他预设的“死亡陷阱”里。
5月12日–17日:山地与天气的双重搏杀
美军在轻松地占领了滩头阵地之后,开始信心满满地向内陆推进。可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踏上的,根本不是什么胜利之路,而是一条通往地狱的“冰雪长廊”。
当美军的先头部队,小心翼翼地进入那些狭窄的山谷和隘口(比如后来被称为“血腥隘口”的克利夫西隘口、以及地形极其险恶的“鱼钩岭”)时,灾难,降临了。
埋伏在两侧山坡上的日本机枪,突然同时发出了怒吼!子弹像暴雨一样,从四面八方泼向了那些毫无遮蔽、挤在狭窄山谷里的美国大兵。迫击炮弹也呼啸着落下,在人群中爆炸。美军的部队,瞬间就被打懵了,伤亡惨重。
紧接着,就是一场在冰雪、泥泞和浓雾中的、最原始、也最残酷的“山地绞肉战”。
美军的士兵们,穿着那不合时宜的皮靴,在没过脚踝的烂泥和积雪中艰难跋涉。风像子弹一样刮在脸上,士兵们的手指冻得通红,端着那已经上了冻、拉不开枪栓的步枪,感觉就像扛着一根废铁。弹药经常因为受潮而哑火,手榴弹的引信也冻得拔不出来。
而日本人呢?他们虽然也同样忍受着严寒和饥饿,但他们占据着有利地形,躲在预设的工事里,以逸待劳,用精准的交叉火力,大量地杀伤着进攻的美军。
战斗的残酷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很多时候,美军的进攻,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是在“爬山”。他们要顶着日军的机枪火网,在湿滑陡峭的、覆盖着冰雪的山坡上,一点一点地往上爬。很多人不是被子弹打死的,而是在攀爬的过程中,失足从悬崖上摔下去,或者被冻僵在半山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