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们说到,美军在阿留申群岛那片“冰雪地狱”里,打了一场极其惨烈、也极其荒诞的“鬼岛”之战。阿图岛的鲜血和基斯卡岛的空寂,总算是把日本人从北美大陆的最后一个角落给“请”了出去,也给太平洋战争的北方战线,画上了一个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句号。
然而,战争这盘大棋,从来都不是在一个棋盘上下的。就在北太平洋的冰雾尚未完全散尽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端,那片被阳光和沙尘笼罩的北非,另一场决定命运的较量,也即将尘埃落定。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几位将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顶级玩家”,已经悄悄地聚集在了一起,准备为这场已经打得天翻地覆的世界大战,定下下一个阶段的“游戏规则”。这一次,他们选择的“牌桌”,不在伦敦,不在华盛顿,也不在莫斯科,而是在一个刚刚被战火“洗礼”过、充满了异域风情和政治博弈的港口城市——卡萨布兰卡。
时间,1943年1月。法属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这座濒临大西洋的白色城市,空气中还弥漫着两个月前“火炬行动”留下的淡淡硝烟味,以及摩洛哥薄荷茶那特有的甜香。城郊的安法酒店,一座充满了殖民地风格的豪华建筑,此刻被美英两国的宪兵围得是水泄不通,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连只苍蝇飞进去都得先验明正身。
这里,即将召开一场将深刻影响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的、代号为“符号”的盟军最高级别首脑会议——也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卡萨布兰卡会议。
为什么是卡萨布兰卡?
这地方选得,那叫一个讲究。首先,这里刚刚在几个月前的“火炬行动”中,被美英盟军从维希法国手里给“解放”了,在这里开会,本身就是向全世界(特别是向轴心国)炫耀盟军在地中海和北非战场上取得的胜利,那政治象征意义,杠杠的。其次,这里相对安全,远离欧洲大陆的战火,也方便罗斯福总统这位身体不便的“轮椅上的巨人”,能够安全地横渡大西洋,亲临会场。
为什么是这个时候?
这时间点,更是卡得恰到好处。东线战场,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正把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往死里揍,虽然最后的“饺子”还没完全煮熟,但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明显地向苏联一方倾斜。北非战场呢,蒙哥马利在阿拉曼也刚刚把隆美尔给打得找不着北,正追着他的屁股一路向西。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态势,似乎都开始出现了积极的转机。
但转机,也意味着新的抉择。下一步该怎么走?是立刻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直捣黄龙?还是先从“欧洲软腹部”意大利下手,一点点地往上啃?太平洋那边,刚赢了中途岛和瓜岛,是该乘胜追击,还是先稳一稳?这些问题,都急需英美这两大“盟主”坐下来,好好地碰个头,统一一下思想,别到时候各打各的,乱成一锅粥。
谁来了?谁又没来?
这次峰会,可以说是盟军最高层的一次“内部茶话会”。
唱主角的,自然是两位“重量级”人物:一位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另一位则是大英帝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这俩人,一个坐在轮椅上,一个叼着雪茄,将在接下来的十天里,为未来一年的全球战争,定下基调。
陪着他们开会的,还有一大帮五角大楼和唐宁街的军政高参们,比如美国的马歇尔将军、欧内斯特·金上将,英国的艾伦·布鲁克将军、达德利·庞德元帅等等。当然,还有那位即将被正式任命为地中海战区盟军总司令的“老好人”艾森豪威尔将军,他也列席了部分军事议题的讨论,准备接下这副重担。
但这次会议,更有意思的,是“谁没来”和“谁不想来”。
斯大林没来。 罗斯福和丘吉尔倒是热情地邀请了这位苏联的“钢铁领袖”,希望他也能来一起商量一下怎么“三打一”。可斯大林同志回电了,说:“抱歉了,兄弟们,家里正忙着呢!斯大林格勒那边正到收尾的关键时刻,我实在是走不开。你们先聊,有啥好事儿别忘了告诉我一声就行。”
中国的蒋介石也没来。 这时候的中国,虽然也在苦苦支撑着抗日战争,但在英美的全球战略棋盘上,分量还不够重,基本上就是个“被通知”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