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126章 卡萨布兰卡会议(第2页)

第126章 卡萨布兰卡会议(第2页)

中国的蒋介石也没来。 这时候的中国,虽然也在苦苦支撑着抗日战争,但在英美的全球战略棋盘上,分量还不够重,基本上就是个“被通知”的角色。

而最拧巴、也最让丘吉尔头疼的,则是那位身在伦敦、心比天高、自认为是“法兰西唯一合法代表”的夏尔·戴高乐将军。

要说这卡萨布兰卡会议,除了讨论怎么打德国人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棘手的“附加议题”——那就是怎么处理法国这个烂摊子。

自从法国投降之后,这法兰西就裂成了好几瓣,乱得跟一锅八宝粥似的。

一边,是远在伦敦的戴高乐将军和他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戴高乐这人,咱们前面说过,骨头硬,自尊心强,身上那股子“法兰西民族性格”简直是深入骨髓。他坚信自己才是法兰西不屈精神的唯一象征,代表着所有仍在抵抗的法国人民,绝不肯受任何人摆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另一边呢,是在法属北非,一个名叫亨利·吉罗的法国将军,在美国人的扶持下,也扯起了“反德”的大旗。这位吉罗将军,也算是一员老将了,曾经在德军的战俘营里成功越狱,逃回了法国,也算是条汉子。但他之前毕竟是在维希政府手底下干过的,思想上比较保守,跟戴高乐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劲儿,完全不是一路人。

罗斯福总统,打心眼里就瞧不上戴高乐。他觉得戴高乐这个人,太傲慢,太难搞,太不听话,还老是把自己当成“救世主”,有点“拿破仑情结”,将来不好控制。相比之下,吉罗将军这种传统的、没什么政治野心、而且还比较“亲美”的军人,就显得可爱多了,也更容易当个听话的“代理人”。

所以,在“火炬行动”之后,美国就一直大力扶植吉罗,希望他能统一法属北非的军事力量,成为未来法国的领导人。

这下,问题就来了。戴高乐和吉罗,这俩人是互相瞧不上眼,谁也不服谁。戴高乐觉得吉罗是从维希那个“法奸”阵营里出来的,血统不纯,是个“投机分子”;吉罗呢,则觉得戴高乐不过是个在伦敦“打嘴炮”的流亡将军,手底下没几个兵,凭什么代表法国?

丘吉尔夹在这俩人中间,那叫一个头疼。他心里是偏向戴高乐的,毕竟“自由法国”的大本营就在伦敦,而且他也欣赏戴高乐那股子不屈不挠的劲儿。可他又不能得罪美国这个“大金主”,只能跟着罗斯福一起,捏着鼻子哄着吉罗。

为了解决这个“法国内斗”的问题,也为了在全世界面前,营造出一副“法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美好景象,罗斯福和丘吉尔决定,必须把戴高乐和吉罗这俩“冤家”,都弄到卡萨布兰卡来,让他们当着全世界记者的面,握个手,言个和,至少在表面上,得像个样子。

吉罗那边好说,美国人一发话,他就颠儿颠儿地来了。可戴高乐这边,可就费了牛劲了。

戴高乐一听,要去卡萨布兰卡跟吉罗那个“维希叛徒”平起平坐地开会,当场就炸了毛!他觉得这是罗斯福在故意羞辱他,是想用吉罗来取代他“自由法国”领袖的地位。他断然拒绝了邀请,跟丘吉尔说:“要去你们去,我,戴高乐,绝不与叛徒为伍!”

罗斯福一看戴高乐这臭脾气上来了,也是又好气又好笑,忍不住对丘吉尔催促道:“新郎(指吉罗)都已经到教堂了,我们的新娘(指戴高乐)怎么还迟迟不肯露面呢?”

这下可把丘吉尔给急坏了。他知道,要是这次峰会,只有吉罗一个人代表法国出席,那戴高乐和他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在政治上就会陷入极大的被动。于是,他亲自出马,对戴高乐是又劝又哄,软磨硬泡,好话说了一箩筐,最后甚至撕破了脸皮,向戴高乐施加了最大的压力,威胁说他不会支持戴高乐去反对自己的美国盟友。丘吉尔几乎是摊牌了,对戴高乐说出了那句后来广为流传的、充满了政治现实主义残酷意味的话:“在罗斯福和你之间,我将永远挑选大的。”

这话的分量,戴高乐不能不懂。他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最终,在巨大的政治压力和丘吉尔“只要你来了,你就是正统”的半哄半骗的承诺下,戴高乐还是极不情愿地、全程黑着脸,登上了飞往卡萨布兰卡的飞机。

于是,在卡萨布兰卡的安法酒店里,就出现了世界战争史上极其罕见、也极其尴尬的一幕:代表着“流亡抵抗”的戴高乐,和代表着“反正归顺”的吉罗,在罗斯福和丘吉尔这两位“大佬”的注视下,冷着脸,坐到了一张桌子旁。那气氛,冷得能让北非的蝎子都冻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