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126章 卡萨布兰卡会议(第4页)

第126章 卡萨布兰卡会议(第4页)

对于太平洋战场,会议也确定了“双管齐下、南北夹击”的基本方针。由尼米兹上将指挥的中太平洋舰队,将继续沿着中太平洋的岛链,向西推进;而麦克阿瑟将军指挥的西南太平洋部队,则将从新几内亚向北,反攻菲律宾。虽然这两位“大佬”的矛盾还没完全解决,但至少在战略上,形成了一个互相配合、共同压缩日军防御圈的态势。

英美矛盾:殖民地的“暗战”

在这些公开的军事战略讨论背后,一场围绕着殖民地和未来世界霸权的“暗战”,也在罗斯福和丘吉尔之间,悄然地进行着。

罗斯福力图利用美国强大的经济援助作为武器,打入和瓦解英国那套封闭的、以“帝国特惠制”为核心的殖民地贸易体系。而丘吉尔,这位坚定的“帝国主义者”,则对此进行了激烈的反对和抵制。他绝不愿意看到大英帝国的“家当”,被美国人以“自由贸易”的名义,一块块地撬走。

美、英两国甚至还在会议上,签订了一份关于在亚洲划分各自“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根据协定,土耳其被认为是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而幅员辽阔的中国,则被划归到了美国的势力范围之内。 这场围绕着未来世界版图的“分赃大会”,其斗争之尖锐,一点也不亚于前线的炮火。

会议的各项议题,似乎都在一种紧张但还算“友好”的气氛中,达成了共识。然而,就在1943年1月24日,会议即将结束时举行的那场联合记者招待会上,罗斯福总统却在事先没有跟丘吉尔进行任何商量的情况下,突然向全世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当记者们问及这次会议达成的最重要共识是什么时,罗斯福总统,对着麦克风,用他那沉稳而又坚定的声音,一字一句地说道:

“这次会议,我们达成了一个简单而又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概括为几个字,那就是——‘无条件投降’。……这意味着,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人民的毁灭不是我们的目标,但它意味着,要摧毁这些国家那些基于征服和奴役他国人民的哲学。……这场战争,只能以一种方式结束,那就是,轴心国的彻底失败!”

“无条件投降”!这五个字一出口,在场的记者们都惊呆了,而坐在罗斯福旁边的丘吉尔首相,更是脸色一变,一脸的错愕和震惊! 他做梦也没想到,罗斯福会在这场公开的记者会上,突然抛出这么一个在之前的闭门会议中,根本就没有正式讨论过、更没有达成共识的、如此强硬和不留余地的战争目标!

在我们今天看来,“无条件投降”这几个字,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打输了,就得无条件投降嘛!可是在当时,这绝对是一个颠覆性的、石破天惊的概念。

因为在那个年代,战争的结束方式,往往更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打到某一方实在撑不下去了,就坐下来谈判,签个停战协定,虽然也要割地赔款,但至少还能保留一定的“体面”和国家主权,不至于被彻底“毁灭”。从来没有人想过,一场战争,要以一方“无条件投降”作为唯一的结束条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丘吉尔之所以不爽,主要是出于一个非常现实的、英国式的“政治考量”。他担心,罗斯福这番“不留后路”的强硬表态,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它会让德国、日本那些已经被法西斯思想洗了脑的军人和民众,觉得反正投降也是死路一条,还不如死战到底,反而会激起他们更顽固的抵抗,使得战争变得更加血腥和漫长。

它也会让轴心国集团内部那些可能存在的“反水”势力(比如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那些对希特勒心怀不满的保守派),彻底断了“跳船”的念想。因为既然盟军只要“无条件投降”,那他们就算推翻了本国的法西斯政府,又能得到什么好下场呢?还不如跟着希特勒一条道走到黑呢!

所以,在记者会结束后,丘吉尔私下里对罗斯福是大发牢骚,觉得他这个“即兴发挥”,实在是太鲁莽,太不负责任了。他抱怨说:“富兰克林,你这话说得,就像是要打一场彻底毁灭敌国的战争,不给任何人留一点退路。这会让我们的敌人,像困在角落里的老鼠一样,进行最绝望的抵抗!”

作为一国的首脑,罗斯福这位“轮椅上的狐狸”,当然不是脑子一热,才说出这番话的。在这句看似简单的“无条件投降”背后,隐藏着他极其深远的战略考量和政治野心。

首先,吸取一战的教训,杜绝后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虽然战败了,但其本土并未遭到大规模入侵,军队也并非全军覆没。结果呢?德国国内很快就流传起了“德军没有战败,是被国内的政客和犹太人从背后捅了刀子”这种臭名昭着的“刀刺在背”传说。正是这种不承认失败、渴望复仇的情绪,最终为希特勒和纳粹党的上台,提供了温床。罗斯福绝不希望这种历史重演!他要让德国和日本的人民,清清楚楚地看到,他们的军队,是被彻底地、无可争议地打败了!他们的国家,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战胜国的处置!只有这样,才能从根子上,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