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红军在整个突出部地区共集结了约191万兵力,部署在三个方面军: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与草原方面军。此外,还包括由最高统帅部直接指挥的部分预备兵力。为对抗德军即将发动的“堡垒行动”,苏军在兵力、火力与装备上均构建了高度集中且层层叠加的纵深体系。
苏军共投入各类坦克与自行火炮约5000辆,其中包括主力T-34中型坦克、KV-1重型坦克、SU-76与SU-122等型号的自行火炮。火炮与迫击炮的数量约为25,000门,类型涵盖122毫米榴弹炮、76毫米野战炮、反坦克炮、120毫米重迫击炮等。航空力量方面,苏军集中调集了约2900架各型作战飞机,包括伊尔-2攻击机、雅克-9与拉-5战斗机等,用以支援地面防御与夺取局部制空权。
中央方面军:由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大将指挥,驻守突出部北翼,总兵力约70万人,装备约91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直接面对德军第9集团军的主攻方向。
沃罗涅日方面军:由尼古拉·瓦图京大将指挥,部署在突出部南翼,是德军南线主攻方向。该方面军集结了约65万精锐部队,并配置了约1440辆坦克,构成了坚强的防御纵深。
草原方面军:由伊万·科涅夫大将统领,作为最高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部署在突出部后方,拥有超过800辆坦克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等核心力量,随时准备投入反击。
防御体系:苏军构筑了三道主要的、总纵深长达150至175公里的纵深防御地带。在这些防线上,他们布设了超过50万枚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地雷,挖掘了数千公里的战壕和交通壕,并集中部署了约25,000门火炮和迫击炮,形成了密度惊人的反坦克火力网。
情报优势:更重要的是,苏联的情报工作,在这次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通过潜伏在瑞士的“露西”间谍网、德国本土的“红色管弦乐队”等多个情报渠道,苏军最高统帅部几乎是提前就掌握了德军“堡垒”行动的全部核心机密——包括主攻方向、兵力部署、新式武器的性能参数。
就在德军的突击部队还在为第二天的进攻做着最后准备的时候,一个戏剧性的情报,再次送到了苏军的前线指挥部。
7月4日深夜,在沃罗涅日方面军的防御地段,一支苏军的侦察小分队,成功地抓获了一名正在剪除铁丝网的德军工兵俘虏。经过严酷的审讯,这名俘虏最终供认了德军即将在7月5日凌晨3点发动总攻的准确时间!
在得到了这个“最后确认”的情报之后,朱可夫和瓦图京,立刻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们要赶在德军的炮火准备之前,对正在集结地和出发阵地上的德军部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先发制人的“反炮火准备”,打乱他们的进攻节奏,最大限度地削弱其第一波攻击的锐气!
于是,在7月5日凌晨2点20分左右,库尔斯克突出部南翼的苏军阵地上,数千门大炮和“喀秋莎”火箭炮,突然同时发出了怒吼!一场旨在“叫醒”德国人的“钢铁闹钟”,提前敲响了。
就这样,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大决战———“库尔斯克战役”正式打响!
库尔斯克战役,在其正式打响之前,实际上已经分出了某种意义上的胜负。这是一场典型的、情报和战略准备战胜战术和技术优势的战例。
德国人,虽然拥有“虎”、“豹”这样的新式武器,以及依然强大的战术执行能力,但他们的整个作战计划,几乎是在一种“单向透明”的状态下进行的。他们就像一个拿着明牌的赌徒,每一步的行动,都被对手看得清清楚楚。
而苏联人,则凭借着准确的情报、周密的防御准备、以及在关键时刻敢于“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耐心,成功地将战场,变成了一个由他们自己设计好的、等待着敌人来自投罗网的“巨型屠宰场”。
当1943年7月5日的第一缕晨光,照亮那片布满了弹坑和铁丝网的库尔斯克黑土地时,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最关键的一场坦克大决战,即将在这片被双方都视为“命运之地”的战场上,拉开它钢铁的、充满了血与火的序幕。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